从青石村到县城,有几十里路,土路坑坑洼洼,颠得人五脏六腑都快移了位。
可张耀的心,却是火热的。
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,一座比红旗镇繁华得多的县城,终于出现在了眼前。
高大的楼房,宽阔的马路,来来往往的自行车流,还有偶尔驶过的,让他们羡慕不已的绿色吉普车。
张大山看得眼睛都直了,一个劲儿地咂嘴:“我的娘,这县城可真大!跟咱们村一比,简直就是天上!”
张耀没工夫看风景,他按照齐校长给的地址,一路打听,终于在县城西边,找到了一个挂着“县农业技术推广站”牌子的大院。
院子很气派,一栋三层的小白楼,窗明几净。
张耀把拖拉机停在门口,和张大山整了整身上被风吹得皱巴巴的衣服,怀着一种近乎朝圣的心情,走了进去。
办公室里,几个穿着白大褂的人正在看报纸喝茶。
“同志,你好,我们找人。”张耀小心翼翼地开口。
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人抬起头,懒洋洋地瞥了他们一眼,看到他们一身土气的打扮和满脸的局促,眼神里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蔑。
“找谁?有什么事?”
“我们是红旗镇青石村的,想来咨询一下,关于人工种植竹子和木耳的技术问题。”张耀赶紧说明来意。
“哦?种竹子?养木耳?”年轻人推了推眼镜,像是听到了什么天大的笑话,“你们自己瞎琢磨的,还是听谁忽悠的?”
张耀被他这态度噎了一下,但还是耐着性子说:“是……是我们想发展村里的副业。”
“发展副业?”年轻人嗤笑一声,放下了手里的报纸,靠在椅子上,翘起了二郎腿,“同志,我跟你们说,农业生产,那是一门科学!不是你们拍拍脑袋,想当然就能干的!你们知道竹子适合什么样的土壤吗?知道酸碱度是多少吗?知道你们那儿的年平均降雨量和气温,符不符合生长条件吗?木耳菌种培育,对温度、湿度、光照的要求有多高,你们又知道吗?”
一连串专业名词,像是机关枪一样,把张耀和张大山打得晕头转向,一个字都听不懂。
张大山急了,瓮声瓮气地插嘴:“俺们就是不懂,才来请教你们这些专家的嘛!”
“请教?”年轻人站起身,背着手,在他们面前踱起了步,那派头,比李镇长还大。“这不是请教的问题!这是思想的问题!你们这些农民,总想着走歪门邪道,搞什么短平快!不好好种你们的粮食,净整这些没用的!最后种不出来,赔了本,又跑到政府门口哭爹喊娘!我们见得多了!”
这番话,说得是又刻薄,又伤人。
张耀的脸,瞬间就涨红了!血气“嗡”地一下就涌上了头顶。
他不是来受气的!他背后,是几十户乡亲的信任和期盼!他要是就这么灰溜溜地回去了,他怎么跟全村人交代!
他想起了李镇长的威严,想起了刘经理的精明,想起了自己亲手立下的规矩。
一股前所未有的勇气,从他心底里升了起来。
他上前一步,挡在了张大山面前,直视着那个年轻的技术员,原本带着请求的语气,瞬间变得不卑不亢。
“这位同志,我们是农民,我们是不懂科学。但是,我们有地,有力气,也有一颗想过上好日子的心!我们不是来听你给我们上课的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