眼看就到了出场的日子,王夫人就盼着宝玉和贾兰回来。等到中午,不见人影,王夫人、李纨和宝钗都着急了,派人到他们住的地方去打听。去了一拨人,没消息,连去的人也不回来。又派一拨人去,还是不见回来。三个人心里像热锅上的蚂蚁,急得不行。等到傍晚,有人进来,一看是贾兰。众人高兴地问:“宝二叔呢?”贾兰顾不上请安,“哇”地一声就哭了,说:“二叔丢了。”王夫人一听,当时就愣住了,半天没说出话来,接着直挺挺地往后一倒,躺在床上。多亏彩云在后面扶着,拼命地叫醒她,王夫人醒过来就哭。再看宝钗,也两眼发直。袭人哭得像个泪人,边哭边骂贾兰:“你这糊涂东西,你和二叔在一起,怎么能把他弄丢了?”贾兰说:“我和二叔在住处,吃睡都在一起。进了考场,离得也不远,一直都在一块儿。今天一大早,二叔的卷子就写完了,还等着我呢。我们俩一起去交了卷子,一块儿出来,在龙门口一挤,我一回头,人就不见了。咱们家接场的人都问我,李贵还说看见了,就离几步远,怎么一挤就没了呢。现在我叫李贵他们分头去找了,我也带着人把各个考号都找遍了,没有,所以这时候才回来。”王夫人哭得话都说不出来,宝钗心里大概猜到了几分,袭人哭得停不下来。贾蔷等人不等吩咐,也都分头去找了。可怜荣府的人,本来满心欢喜地准备接场,现在却个个如遭雷击,空准备了接场的酒饭。贾兰也顾不上辛苦,还想自己去找。倒是王夫人拦住他说:“我的儿,你叔叔丢了,可不能再把你弄丢了。好孩子,你歇歇吧。”贾兰哪肯走啊,尤氏等人苦苦相劝,他才作罢。众人里只有惜春心里好像明白了什么,可又不好说出来,就问宝钗:“二哥哥带着玉去了吗?”宝钗说:“那是他随身的东西,肯定带着啊。”惜春听了,就不吭声了。袭人想起那天抢玉的事儿,心里料定是那和尚在作怪,柔肠寸断,眼泪止不住地流,呜呜咽咽地哭个不停。回想起当年宝玉对自己的好,有时候惹他生气了,他一恼,可也有让人回心转意的地方,那温柔体贴就更不用说了。要是把他惹急了,他就赌咒发誓说要去做和尚。哪知道今天真应了这话!看看天,都四更了,还是没有一点消息。李纨怕王夫人哭坏了身子,极力劝她回房休息。众人都跟着伺候,只有邢夫人回去了。贾环躲着不敢出来。王夫人让贾兰也去休息,自己却一夜没合眼。第二天早上,虽然有家人回来,可都说找遍了所有地方,根本没有宝玉的影子。于是薛姨妈、薛蝌、史湘云、宝琴、李婶等人,接二连三地过来请安问消息。
就这么连着好几天,王夫人哭得吃不下饭,眼看就不行了。忽然有家人来报:“海疆来了个人,说是统制大人那儿来的,说咱们家的三姑奶奶明天就到京城了。”王夫人听说探春要回来,虽说不能解宝玉失踪的忧愁,可心里还是稍微放松了一点。到了第二天,探春真的回来了。众人远远地去迎接,只见探春出落得比以前更漂亮了,穿着光鲜亮丽。她看到王夫人形容憔悴,众人眼睛红肿,也大哭起来,哭了一会儿,才行礼。又看见惜春穿着道姑的衣服,心里很不是滋味。再听说宝玉心迷走失,家里又出了这么多不顺心的事,大家又哭成一团。还好探春能说会道,见识又高,慢慢地劝解了好长时间,王夫人等人的情绪才稍微好了一些。第二天,三姑爷也来了。知道家里出了这些事,探春就住下劝解众人。跟着探春的丫头老婆们也和众姐妹们聚在一起,各自诉说着分别后的事情。从此,上上下下的人,没日没夜地就等着宝玉的消息。
那天夜里五更刚过,外面几个家人跑到二门口报喜。几个小丫头顾不上告诉大丫头,直接跑进屋子就喊:“太太、奶奶们大喜啦!”王夫人以为宝玉找到了,高兴地站起来说:“在哪儿找到的?快叫他进来!”那人说:“中了第七名举人。”王夫人又问:“宝玉呢?”家人不吭声了,王夫人又慢慢坐下。探春就问:“第七名中的是谁?”家人回答说是“宝二爷”。正说着,外面又有人喊:“兰哥儿中了。”那家人赶紧出去接了报单回来禀报,说贾兰中了第一百三十名。李纨心里高兴,可因为王夫人还在为宝玉失踪难过,不敢表现出来。王夫人见贾兰中了,心里也挺欣慰,就想:“要是宝玉能回来,咱们这些人该多高兴啊!”只有宝钗心里又悲又苦,可又不好哭出来。众人都来道喜,说:“宝玉既然有中举的命,肯定不会丢的。天下哪有中了举人还迷失的道理。”王夫人等人觉得这话有道理,脸上才稍微有了点笑容。众人就趁机劝王夫人多吃点东西。这时候,三门外焙茗大声嚷嚷说:“我们二爷中了举人,肯定丢不了。”众人就问:“你怎么知道?”焙茗说:“‘一举成名天下闻’,现在二爷走到哪儿,哪儿的人都会知道。谁敢不把他送回来!”屋里的人都说:“这小子虽然没规矩,可这话没错。”惜春说:“这么大个人了,哪能说走失就走失。只怕他勘破世情,出家当和尚了,那就难找了。”这话又惹得王夫人等人大哭起来。李纨说:“从古至今,成佛作祖成神仙的,很多都是抛弃了爵位富贵的。”王夫人哭着说:“他要是抛弃父母,那就是不孝,怎么能成佛作祖呢。”探春说:“人啊,有时候太特别了也不好。二哥哥生来就带着那块玉,大家都觉得是好事,现在看来,都是这块玉惹的祸。要是再过几天还找不到,我不是想让太太生气,可能真的有什么缘由,那就只能当没生过这个哥哥了。要是他真有什么来头,成了正果,那也是太太几辈子修来的福气。”宝钗听了不说话,袭人哪里忍得住,心里一疼,脑袋一晕,就栽倒了。王夫人见她可怜,叫人扶她回去休息。贾环见哥哥侄儿都中了,又想起巧姐儿的事,特别不好意思,只埋怨蔷芸两个人,知道探春回来,这事肯定不会就这么算了,又不敢躲开,这几天就像坐在针毡上,难受极了。
第二天,贾兰只好先去谢恩,知道甄宝玉也中了,大家互相道贺,说起同年之谊。又提到贾宝玉心迷走失的事,甄宝玉叹息着劝慰。知贡举的把考中的卷子呈给皇上看,皇上一篇一篇地批阅,看到中举的文章都写得平正通达。看到第七名贾宝玉是金陵籍贯,第一百三十名又是金陵贾兰,皇上就传旨询问,这两个姓贾的是金陵人氏,是不是贾妃一族。大臣领命出来,传贾宝玉贾兰问话,贾兰把宝玉场后迷失的事说了,又把贾家三代的情况详细说明,大臣代为转奏。皇上最是圣明仁德,想起贾氏家族的功勋,就命大臣查复,大臣便仔细地奏明情况。皇上很怜悯他们,又命有司把贾赦犯罪的情由查清楚呈上来。皇上又看到海疆靖寇班师善后事宜的奏章,上面说海宴河清,万民乐业。皇上龙心大悦,命九卿叙功议赏,还大赦天下。贾兰等朝臣散后拜了座师,又听说朝内有大赦的消息,就回府告诉了王夫人等人。全家人这才稍微有了点喜色,只盼着宝玉能回来。薛姨妈更是高兴,打算给儿子赎罪。
有一天,有人来报甄老爷和三姑爷来道喜,王夫人就叫贾兰出去接待。不多会儿,贾兰笑嘻嘻地回王夫人说:“太太们大喜了。甄老伯在朝内听说有旨意,大老爷的罪名免了,珍大爷不但免了罪,还能继续袭宁国三等世职。荣国世职还是老爷袭,等丁忧服满,还升工部郎中。抄家的家产,全都赏还回来。二叔的文章,皇上看了很喜欢,问知是元妃兄弟,北静王还奏说人品也好,皇上传旨召见,众大臣奏称据伊侄贾兰回称出场时迷失,现在各处寻访,皇上降旨着五营各衙门用心寻访。这旨意一下,请太太们放心,皇上这么圣恩,肯定能找得到。”王夫人等人才都互相道贺,高兴起来。只有贾环等人心里着急,还在四处找寻巧姐儿。
哪知道巧姐儿跟着刘姥姥和平儿出了城,到了庄上。刘姥姥可不敢亏待巧姐儿,打扫出上房让巧姐儿和平儿住。每天吃的虽然是乡村风味,可也干净。又有青儿陪着,巧姐儿心里暂时踏实了些。庄上有几家富户,听说刘姥姥家来了贾府姑娘,都跑来看,都觉得巧姐儿像天上的神仙。有的送菜果,有的送野味,也挺热闹。其中有个特别富的人家,姓周,家财万贯,良田千顷。只有一个儿子,生得文雅清秀,十四岁了,他父母请了老师教他读书,最近科试还中了秀才。那天他母亲看到巧姐儿,心里羡慕得不得了,就想:“我是庄家人家,哪能配得上这样的世家小姐!”呆呆地在那儿想。刘姥姥看出她的心思,拉着她说:“你的心思我知道,我给你们做个媒怎么样?”周妈妈笑着说:“你可别哄我,他们是什么人家,能把小姐许配给我们庄家人?”刘姥姥说:“先说着看看呗。”说完,两人就各自走开了。
刘姥姥惦记着贾府,叫板儿进城去打听消息。那天板儿到了宁荣街,看到好多车轿在那儿。他就在附近一打听,有人说:“宁荣两府复了官,抄的家产也都赏还了。只是他们的宝玉中了官,却不知道去哪儿了。”板儿心里高兴,正想回去,又看到好几匹马过来,在门前下马。就听到门上的人打千儿请安说:“二爷回来了,大喜!大老爷身体好了吗?”那位爷笑着说:“好了。又遇恩旨,就要回来了。”还问:“这些人是干什么的?”门上的人回说:“是皇上派官在这里下旨意,叫人领家产。”那位爷就高兴地进去了。板儿知道是贾琏回来了,也不用再打听,赶紧回去告诉了他外祖母。刘姥姥听说,笑得合不拢嘴,去给巧姐儿道喜,把板儿的话又说了一遍。平儿笑着说:“可不是,多亏了姥姥这么一办,不然姑娘哪能有这好时候。”巧姐儿听了也很高兴。正说着,送贾琏信的人也回来了,说:“姑老爷感激得很,叫我一到家快把姑娘送回去。又赏了我好几两银子。”刘姥姥听了更得意了,叫人赶了两辆车,请巧姐儿和平儿上车。巧姐儿在刘姥姥家住久了,反而有点舍不得,青儿也哭着,恨不得留下来。刘姥姥知道她们舍不得,就叫青儿跟着一起进城,直奔荣府而来。
再说贾琏,先前知道贾赦病重,赶到配所,父子相见,痛哭了一场,后来贾赦渐渐好了起来。贾琏接到家书,知道家里的事,就禀明贾赦回来。走到半路,听说大赦,又赶了两天路,今天到家,正好赶上颁赏恩旨。里面邢夫人等人正愁没人接旨,虽说有贾兰,毕竟年轻。这时有人报琏二爷回来了,大家相见,又是悲又是喜,这时候也顾不上叙旧,就到前厅叩见钦命大人。问了他父亲好,又说明天到内府领赏,宁国府第发交居住。众人起身辞别,贾琏送出门去。看到有几辆屯车,家人们正拦着不让停,吵吵闹闹的。贾琏早就知道是巧姐儿来的车,就骂家人说:“你们这些糊涂蛋、忘八崽子,我不在家,就敢欺负主人,把巧姐儿都逼走了。现在人家送回来,你们还敢拦着,是不是和我有什么仇啊?”众家人本来就怕贾琏回来不依,想着能拖一会儿是一会儿,哪知道贾琏说得这么明白,心里不明白怎么回事,只好站着回话说:“二爷出门后,奴才们有的生病,有的告假,都是三爷、蔷大爷、芸大爷做主,和奴才们没关系。”贾琏说:“什么混账东西!等我忙完了再和你们算账,快把车赶进来!”
贾琏进去见邢夫人,也不说话,转身就到了王夫人那里,跪下磕了个头,说:“姐儿回来了,全亏太太。环兄弟的事,太太也别和他计较了。只是芸儿这东西,上次看家就闹事,我才走了几个月,就闹成这样。回太太的话,这种人撵走了,以后别让他进府。”王夫人说:“你大舅子为什么也这样?”贾琏说:“太太不用问,我自有办法。”正说着,彩云等人回来说:“巧姐儿进来了。”巧姐儿见了王夫人,虽说分开没多长时间,可想起这逃难的经历,眼泪忍不住流下来。巧姐儿哭,王夫人也跟着哭。贾琏谢了刘姥姥。王夫人拉巧姐儿坐下,说起那天的事。贾琏看到平儿,外面不好说别的,心里感激,眼泪在眼眶里打转。从这以后,贾琏心里更加敬重平儿,打算等贾赦回来,要扶平儿为正室。这是后话,暂且不提。
邢夫人本来担心贾琏回来找不到巧姐儿,肯定会大闹一场,又听说贾琏在王夫人那里,心里更着急,就叫丫头去打听。回来说是巧姐儿同刘姥姥在那儿说话,邢夫人才如梦初醒,知道是他们捣的鬼,还埋怨王夫人说:“肯定是你调唆我母子不和,到底是谁给平儿报的信?”正问着,就见巧姐儿同刘姥姥带着平儿,王夫人在后面跟着进来了。王夫人先把事情都推到贾芸和王仁身上,说:“大太太原来是听人说这是好事,哪知道外面这些人的鬼把戏。”邢夫人听了,自觉羞愧。想想王夫人的主意没错,心里也服气了。于是邢王夫人彼此心里的疙瘩解开了。
平儿回了王夫人,带着巧姐儿到宝钗那里请安,各自说起自己的苦处。又说到“皇上隆恩,咱们家该兴旺起来了。想来宝二爷肯定会回来的。”正说着,就见秋纹急忙过来说:“袭人不好了!”不知道出了什么事,且听下回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