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1章 老农民诚恳地问道(2 / 2)

朱筱站起身来,热情地迎接这位年轻人。“张春,你有什么问题,尽管问吧。”

从此,张春成为了朱筱书房的常客。他虽然年轻,却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责任感。在朱筱的指导下,他的学识不断深化,思想不断升华。他们的交流不仅限于学术,还涉及到治理村里的实际问题,讨论如何更好地服务百姓。

朱筱在书房里专心阅读,窗外微风拂过,送来了阵阵春日的气息。他的选择并未引起全国范围内的轰动,但在有限的范围内,朱筱成为了人们议论的焦点。有人赞叹他的清高和执着,有人则认为他愚不可及,错失了一生的机遇。

一些村民在茶余饭后议论纷纷:“听说朱筱竟然拒绝了皇帝的封赏,宁愿当一介县官。这是何等的骄傲啊!”

“骄傲?我看是不知天高地厚!这种机会可不是谁都能有的,他是不是糊涂了?”

“也许是他有自己的想法,不愿意被权势所累吧。”

朱筱对这些议论并不在意,他只是默默地继续自己的生活和工作。对于他来说,成为一名县官,并不是为了名利,而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百姓的需求和问题,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。他深知,真正的治理并非简单的官职和权力,而是需要深入了解和关心每一个人民的生活。

春风送暖,时光如梭。朱筱走马上任,来到了他所管理的县城。这座县城不大,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。朱筱在上任后,首先走访各地,了解民情民意。他走街串巷,与百姓们交流,听取他们的诉求和建议。

一天,朱筱来到一家农户,与农民聊了起来。“大人,您来了!”老农民喜悦地迎接他,热情地邀请他进屋坐坐。

朱筱微笑着走进屋内,感受到温暖的家庭氛围。“老哥,我听说您对村里的水利问题很有心得,不知能否给我们出出主意?”老农民诚恳地问道。

朱筱略微思索,然后说道:“水利问题的解决,关系到大家的生活。我这里有一些治水的经验,可以帮助你们分析一下。”他一边说着,一边在桌上拿起纸笔,开始和农民们一起讨论起来。

在他的建议下,农民们组织起来,共同修复了村庄周围的水渠和水库。朱筱不仅给予了理论指导,还亲自到现场督导工作,与村民们一起挥锹铲土,修筑堤坝,确保了水利工程的顺利进行。

修水渠的日子,朱筱也不忘继续自己的学习和思考。他在晚间的书房中,埋头苦读经史子集,研究古今治国理政的智慧。有时,他会邀请周边县城的官员和学者们来访,共同探讨治理之道和学术问题。这些交流不仅扩展了他的见识,也为他的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。

县城中的变化逐渐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。有旅行商人经过此地,听闻朱筱的治理成果,不禁赞叹不已。“这个朱筱,不愧是个少年状元,不但有学问,还有真本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