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头见事情败露,不得不答应赔偿。那妇女感激涕零,连连磕头谢恩。朱筱叹息道:“我们为官一任,必须为民做主,不能让百姓寒了心。”
日子一天天过去,朱筱的名声越来越大,许多外地的学子慕名前来,希望能拜在他的门下学习。朱筱欣然接受,开门授徒,传授他们学问和为人之道。他强调,不仅要有才学,更要有仁爱之心,才能成为真正的栋梁之才。
一次,朱筱的学生李明在写作时遇到了难题,怎么也写不出满意的文章。他垂头丧气地走到朱筱面前,说道:“老师,我写的文章总是缺少生气,怎么才能写出好的文章呢?”
朱筱笑了笑,拿起李明的稿子,仔细看了一遍,然后说道:“明儿,你的文章结构很好,但缺乏真情实感。写文章不仅要用脑,更要用心。只有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其中,才能打动人心。”
李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,回到书房重新思考。几天后,他终于写出了一篇充满感情的文章,得到了朱筱的赞赏。从此,李明更加用心学习,逐渐成为了当地有名的才子。
朱筱不仅教书育人,还经常带着学生们到田间地头,了解农民的生活。他告诉学生们:“读书不仅是为了考取功名,更是为了了解社会,为百姓谋福利。只有深入生活,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文章。”
学生们听后,纷纷点头称是。他们跟着朱筱,走访田间,倾听农民的心声,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朱筱的学生们一个个考取了功名,走上了各自的仕途。他们时常回来看望朱筱,感激他的教诲和关怀。朱筱看到自己的学生们有所成就,心中倍感欣慰。
尽管朱筱远离京城,选择了在基层为民服务,但他的名声却越来越大。他的故事传遍了大江南北,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。人们都说,朱筱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状元,更是一位心怀百姓的好官。
一天,朱筱正忙于处理公务,忽然接到一封皇帝的诏书。诏书中写道,皇帝希望朱筱能回京担任更重要的职位,为国家出谋划策。朱筱看完诏书,陷入了沉思。
几天后,他决定暂时留在家乡,把县里的事务安排妥当后再做打算。他召集县衙的官员们,叮嘱他们要继续为百姓谋福利,不要辜负他的期望。
朱筱状元郎拒封高官,选择当一介县官的消息传遍了全国,各地议论纷纷。有人说朱筱傻,有人说他沽名钓誉,但朱筠筱并不在意。他乐在其中,欣然接受了县官的职责,走马上任。
刚上任的那天,县城热闹非凡,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,夹道欢迎新官上任。朱筱身穿青袍,骑在马上,微笑着向两旁的百姓挥手。看到这些朴实的面孔,他心中暗自发誓,要为他们做实事,改变他们的生活。
县衙门前,朱筱下马走进大堂,几位衙役早已在此等候。县衙的老捕头李忠上前行礼:“大人,小人李忠,拜见新官大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