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79章 退居二线(2 / 2)

随着年岁的增长,朱筱的学识渐渐丰富,他不仅研读了儒家经典,还对军事、农政、法治等多方面表现出浓厚兴趣。朱忠虽希望儿子未来能出人头地,但也从不偏废文武两道。他要求朱筱既要能文,又要善武。于是,朱筱在书本与武场之间来回穿梭,日复一日,丝毫不敢懈怠。

十五岁那年,朱筱终于有了更近距离接触朱元璋的机会。那是在一次大规模的阅兵仪式上,朱元璋巡视军营,朱忠因在边疆立功,特被召回京城参与这次阅兵。朱筱跟随父亲来到军营,亲眼目睹了这位开国皇帝的威严风采。

朱元璋年过五旬,身材高大,目光炯炯有神,尽显一代天子的气度。他巡视军队时,言语不多,但每一句都带有莫大的权威,令在场的将士们心生敬畏。朱筱在一旁默默观察,心中却有诸多疑问。他暗自揣测,这位统一天下的帝王是否真的如传闻般严厉无情?又或是,他只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定而不得不如此?

阅兵结束后,朱忠带着朱筱拜见了朱元璋。朱元璋对朱忠的军功表示了肯定,随后注意到了站在一旁的朱筱。他问道:“这便是你的儿子吗?”

朱忠恭敬地回答:“正是,微臣的犬子朱筱。”

朱元璋看了朱筱一眼,微微点头,说道:“眉宇间倒有几分聪明劲,今后好好读书,不要荒废了。”朱筱忙跪下叩头,感激万分。这一面之缘虽短暂,却让朱筱对朱元璋的印象更加深刻。

此后几年,朱筱随着年纪的增长,见识也逐渐增广。他渐渐意识到,朱元璋的治国之道实非寻常。大明初立,内外不稳,朱元璋不仅要面对北方的残余势力,还要时刻提防国内的叛乱和各地的豪强。因此,他的统治风格才如此严苛,不容任何闪失。

然而,朱元璋的治国手段并非只靠铁腕与高压。在他的统治下,大明百姓逐渐恢复了安定的生活,农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,户籍制度的推行使得国家的税收更加规范,而明初的法治建设也颇有成效。朱筱在学习的过程中,逐渐了解了这些治国方略,心中对朱元璋的敬佩也在日益加深。

大约在朱筱二十岁时,他的父亲因年迈逐渐退居二线。朱筱自知自己肩负重任,便决意投身于国家的建设中。他选择了科举之路,这不仅是实现自身抱负的途径,也是他为家族争光的唯一出路。科举之路漫长而艰辛,然而,朱筱凭借自己的才智和勤勉,最终在乡试中崭露头角。

在科举考试期间,朱筱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,他们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,对国家的未来充满理想与抱负。尤其是一位名叫李茂的书生,与朱筱志趣相投,二人很快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