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6章 小考试水平(2 / 2)

张时安心中一动,这两道题目虽然经典,但却十分考验学子的思辨能力。

尤其是第一题,看似简单,实则暗含深意。他略一沉吟,提笔在纸上写道:

“‘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’,此言揭示了君子与小人在处世之道上的根本区别。

君子之所以‘和而不同’,是因为他们注重道义的统一,而非表面的附和。

君子之间,虽各有见解,却能彼此尊重,求同存异,最终达成和谐。

譬如孔子与子路,虽常有争论,却始终以道义为重,彼此扶持。

而小人则不然,他们追求的是表面的趋同,却因私心作祟,难以真正和谐。

譬如历史上的党争,虽众人同声,却因各怀鬼胎,最终分崩离析。

因此,君子之和,在于道义;小人之同,在于私利。”

写到这里,张时安顿了顿,又继续写道:

“此句不仅揭示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,更提醒我们,真正的和谐并非强求一致,而是包容差异,以道义为纽带,达成更高层次的统一。”

接着,他看向第二题,略一思索,提笔写道:

“‘知者不惑,仁者不忧,勇者不惧’,此三者看似独立,实则相辅相成。

知者之所以不惑,是因为他们明辨是非,洞察事理,故能于纷繁世事中保持清醒;

仁者之所以不忧,是因为他们心怀天下,以济世为己任,故能超越个人得失,坦然面对一切;

勇者之所以不惧,是因为他们心中有道义支撑,故能无畏无惧,直面挑战。

此三者,知为基,仁为本,勇为用。唯有知者方能成仁,唯有仁者方能成勇。

譬如孔子,以其智慧明辨是非,以其仁爱关怀天下,以其勇气推行大道,故能成为万世师表。”

张时安的笔锋流畅,字迹工整,每一句都紧扣题目,既有经典的引用,又有独到的见解。

他的回答不仅逻辑严密,而且层层递进,将经义中的精髓剖析得淋漓尽致。

答卷完成后,张时安轻轻放下笔,长舒一口气。

他知道,自己的回答虽然未必能超越崇阳书院的学子,但至少已经尽力而为。

他抬头看了看四周,发现其他学子仍在埋头苦思,心中不禁生出一丝战意。

他虽然也想过自己,能够一鸣惊人,打败这群天之骄子。

这种爽文的情节,在接触过之后,他早就已经断了这个念想。

而现在,他虽然,胸中的战意不减,可到底并不把输赢看得那般重要。

继续往下看去,来到律法题这一项,倒是让他,有些意外。

“若有一富商,因贪图暴利,以次充好,将劣质药材售予百姓,致多人病重。

此事若依《唐律疏议》断案,该如何处置?而若你为官,又会如何权衡律法与民情?”

这道题目一出,可以说看到这道题的学子们顿时一片肃静。

律法题本就以严谨着称,而此题不仅涉及律法的具体运用,还考验学子对民情的体察与权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