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7章 难题还是送分题(2 / 2)

颔联“远岫含烟淡,孤鸿逐影长”,以远山与孤鸿进一步渲染秋景的寂寥,同时暗含游子的孤独;

颈联“乡心随月冷,客梦逐云凉”,巧妙地将乡思融入秋景,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深切思念;

尾联“世事如流水,何须叹夕阳”,则以流水与夕阳为喻,抒发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,却又透出一种豁达与超然。

可以说他是满意了,但在作诗这一块,他是自卑的不能再自卑。

别人灵感一来,那简直就是佳句频出,他每次都要绞尽脑汁,才能做出满意的来。

就这样,还是少了一丝灵气,多了一丝匠气。

张时安不再纠结,在诗赋题之上纠结太多没有什么意义。

只能尽量在其他的题型上面与他人拉开距离。

目光继续往下移,来到最后一道策论题。

“天下之治,在于选贤任能。然贤能之士,或隐于山林,或困于市井,朝廷何以广开才路,使野无遗贤?”

这道题目一出,张时安又反复的审了一道题目。

策论题本就以难度着称,而此题不仅涉及选贤任能的治国之道,还需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,考验学子对时政的洞察与对策略的谋划。

选贤任能乃老生常谈,但要提出新意却不易。

特别是如何广开才路,使野无遗贤,确是一大难题。

它不仅仅是在考验学子的策论能力,更是在考察他们对国家治理的深刻理解与对人才选拔的独到见解。

可以说这样的题目,搞不好有时候真的会出现在科举当中的考试里。

思虑了好一会这才动笔,对于诗赋题来说。

策论题对他友好了许多。

“天下之治,在于选贤任能,此言诚然。

然贤能之士,或隐于山林,或困于市井,朝廷若不广开才路,则虽有贤能,亦难为国所用。

学生以为,欲使野无遗贤,当从以下三策着手:

“其一,设‘举贤使能’之制,令州县官吏定期访察民间贤才,不拘一格,举荐入朝。

此举可避免贤能之士因出身卑微或地处偏远而被埋没。

譬如汉之察举制,虽有其弊,然其广开才路之精神,值得借鉴。

“其二,兴‘书院讲学’之风,于各地设立书院,延请名儒讲学,使寒门学子亦有求学之机。

书院不仅可培养人才,更可为朝廷储备贤能。

譬如宋之白鹿洞书院,便为朝廷输送了大量人才。

“其三,行‘科举改革’之策,于科举之外,增设‘特科’,专为那些有真才实学却未能通过科举者开设。

特科考试内容可灵活多样,或考实务,或考策论,以选拔那些虽不擅八股,却有治国安邦之才者。

“此三策,相辅相成,既可广开才路,又可确保贤能之士为国所用。

然学生以为,选贤任能之根本,在于朝廷需有‘唯才是举’之胸怀。

若朝廷能以才取人,而非以出身、门第论人,则天下之贤能,必争相为国效力,野无遗贤之景,指日可待。”

张时安的笔锋流畅,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选贤任能的深刻理解与对治国之道的独到见解。

他不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三策,更点明了选贤任能的根本在于朝廷的胸怀与态度。

他的回答不仅紧扣题目,而且别出心裁,令人耳目一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