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远书院的学子们穿着浅灰色的长袍,衣襟和袖口绣着银色的云纹,简洁而不失雅致;
鸿鹄书院的学子们则身着浅蓝色的长衫,衣摆处绣着展翅的鸿鹄,象征着志向高远;
而东道主崇阳书院的学子们则穿着深蓝色的长袍,衣襟上绣着金色的祥云纹样,显得庄重而大气。
会场内外,人声鼎沸,热闹非凡。
百姓们三五成群,低声议论着这次盛会的意义。
一位年长的老者捋着胡须,对身旁的年轻人说道:“这今年又多了一个书院,也不知道,咱们崇阳书院的学子,应不应付的来。”
年轻人点点头,眼中满是期待:“是啊,听说致远书院的夫子学问极深,今天可得好好洗耳恭听一番。”
另一边,几位学子也在低声交谈。
一位鸿鹄书院的学子拍了拍身旁致远书院同窗的肩膀,笑道:
“你们致远书院的学子服倒是挺素雅的,不过比起我们鸿鹄书院的蓝色,还是少了点气势。”
致远书院的学子微微一笑,淡然回应:“学问不在衣裳,而在心中。今日的交流会,咱们可要好好切磋一番。”
交谈之间,眼神当中的火花已经四溅。
会场中央,学政使大人站起身来,抬手示意大家安静。
他的声音洪亮而沉稳:“今日,崇阳书院对外开放,举办此次学术交流会,旨在弘扬学问,促进各书院之间的交流与切磋。
希望各位学子能够珍惜这次机会,互相学习,共同进步。”
话音刚落,会场内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。
学术交流会的第一个环节,是由崇阳书院的山长亲自宣布题目。
山长缓缓站起身来,手中捧着一卷竹简,神情庄重而肃穆。
他的目光扫过台下的学子们,声音洪亮而清晰:
“今日第一题,名为‘论古今之变,究天人之际’。
此题旨在考验诸位学子对历史变迁与天道人伦的理解与思考。
题目分为三部分,分别由三家书院抽签决定各自论述的方向。”
说罢,山长示意身旁的书童捧上一个精致的木匣,匣中放着四枚竹签,分别写着“天时”“地利”“人和”“古今”四个关键词。
三家书院的代表依次上前抽签,最终确定了各自的论述方向:
崇阳书院抽到“天时”,致远书院抽到“地利”,鸿鹄书院抽到“人和”,只有古今没有被抽到。
抽签结果公布后,会场内顿时响起了一阵低声议论。
百姓们交头接耳,纷纷猜测各书院会如何展开论述;
学子们则神情专注,有的低头沉思,有的与同窗低声讨论,显然已经开始构思自己的论点。
张时安,拿到这个考题的时候,心里竟然有一种被老天眷顾的感觉。
这个考题,起码多来几个回合,他们是一点都不带怂的。
首先上台的是崇阳书院的学子,他们抽到的“天时”一题,要求从天道运行、四时更替的角度,探讨历史变迁与人事兴衰的关系。
崇阳书院的代表是乔远松。
他步履从容,神情自信,站定后微微一拱手,便开始论述:
“天时者,乃天道运行之规律。四时更替,寒来暑往,皆有其序。
古人云:‘天行有常,不为尧存,不为桀亡。’此言天道之恒常,然人事之兴衰,却往往与天时息息相关。
譬如商周之变,武王伐纣,正值天灾频发,民不聊生,此乃天时之变促成人事之变也……”
乔远松的论述条理清晰,引经据典,赢得了台下阵阵掌声。
就对方这方言,要不是他们身为竞争者,都想为对方拍手叫好。
然而,他的话音刚落,鸿鹄书院的学子便站起身来,提出了质疑:
“乔兄所言固然有理,然天时虽重要,却非决定人事之唯一因素。
若无人心所向,纵有天时之利,亦难成大事。
此乃‘人和’之重要性也。”
鸿鹄书院的学子显然已经开始为自家书院的论述埋下伏笔。
速度是真的快,张时安他们也不落下风,要是都被两个书院出光了风头,那他们岂不是真是吃白饭的?
紧接着,张时安带着众位同窗登台,他们抽到的“地利”一题,要求从地理环境、资源分布的角度,探讨历史变迁与地域发展的关系。
致远书院的代表,反正大家都已经默认一致,非张时安莫属。
他身着浅灰色学子服,神情沉稳,开口便道:
“地利者,乃山川河流、物产资源之分布。古人云:‘得地利者得天下。’
譬如秦据关中,拥崤函之固,终成霸业;楚据江南,得鱼米之利,亦曾雄踞一方。
然地利虽重要,却需与天时、人和相辅相成,方能成就大业……”
张时安的论述同样引来了热烈的掌声,但也引发了崇阳书院学子的反驳。
三方学子你来我往,辩论激烈而不失风度。
台下的百姓们听得津津有味,不时发出赞叹之声。有人低声议论:
“这些学子果然了得,个个学问深厚,口才了得!”
也有人感慨:“今日真是大开眼界,没想到学问还能如此辩论!”
第1轮辩论,维持了一炷香的时间,最后,崇阳书院拿到三分,致远书院鸿儒书院各两分。
随着第一轮辩论的结束,会场内的气氛愈发热烈。
崇阳书院的山长微微一笑,抬手示意大家安静,随后宣布进入第二轮辩论。
他缓缓展开手中的竹简,声音洪亮而清晰:“第二题,名为‘论治国之道,究安邦之策’。
此题旨在考验诸位学子对治国理政的理解与思考。题目同样分为四部分,分别由三家书院抽签决定各自论述的方向。”
书童再次捧上木匣,三家书院的代表依次上前抽签。
这一次,崇阳书院抽到“礼法”,致远书院抽到“农桑”,鸿鹄书院抽到“兵政”。
抽签结果公布后,会场内再次响起了一阵低声议论。
百姓们纷纷猜测各书院会如何展开论述,而学子们则神情专注,显然已经开始构思自己的论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