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子生于盛世,习于经史,当知天文之奥,以明天道,以察时变。试问:
天有九重,其高几何?
日月之行,若出其中,何以知其远近?
星辰之布,若出其里,何以辨其方位?
四时之序,何以不紊?
昼夜之变,何以不忒?
天象之变,何以预知?灾异之兆,何以避之?
子若能明此数者,可谓知天矣。”
张时安还是能够看懂的,所谓第一问“天有九重,其高几何?”
古人认为天有九层(九重天),但天到底有多高?它的边界在哪里?
而“日月之行,若出其中,何以知其远近?”
太阳和月亮的运行,仿佛从天空中升起和落下,但我们如何知道它们离我们有多远?
“星辰之布,若出其里,何以辨其方位?”
意思就是,星星散布在天空中,我们如何确定它们的位置和方向?
至于,“四时之序,何以不紊?”
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,为什么总是井然有序,不会混乱?
“昼夜之变,何以不忒?”
白天和黑夜的交替,为什么总是准确无误,不会出错?
“天象之变,何以预知?灾异之兆,何以避之?”
天象的变化(如日食、月食、彗星等)如何预测?自然灾害或异常现象的征兆,如何避免或应对?
最后,“子若能明此数者,可谓知天矣。”
如果你能明白这些问题的答案,就可以说是真正理解了天道的规律。
说句实话,张时安真的觉得古代的天文,简直厉害的不像话。
通过一年四季以及星象和气候,搞出来的二十四节气,让每个季节每个时候该做什么都井然有序。
以及相差不大的时间,会出现一些什么样的自然景象,都无比的准确。
好在问的都是比较基础的题目,也不能说是基础吧,反正对于张时安来说,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他,这些问题,应该算得上是常识。
只不过,该如何把这段常识,答的出彩,有理有据,就需要点思考。
把这些问题一一罗列出来,又按照顺序,把自己的答案写在空白的稿纸之上。
“伏闻天者,至高无上,至远无极。
九重之说,盖古人以象言之,实则天无边际,浩渺无垠。
日月星辰,悬于其间,运行不息,各循其轨。
日月之行,虽有远近,然其道恒常,故可测而知。
星辰之布,虽错综复杂,然其位不移,故可辨而识。
四时之序,因地球绕日而行,倾角不变,故春夏秋冬,循环往复,不紊其序。
昼夜之变,因地球自转,故有明暗交替,不忒其时。
天象之变,虽微妙难测,然古人观天象,制历法,推演星移,故可预知。
灾异之兆,虽不可避,然修德省身,顺应天道,可减其害。
子问天高几何,日月星辰何以辨,四时昼夜何以序,天象灾异何以预,此皆天道之常,人事之基。
知天者,知命也;知命者,知人也。子若能明此理,可谓知天矣。”
写完之后的张时安,有些纠结,古人到底知不知道,什么叫做地球自转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