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7章 起死回生(二)(2 / 2)

待闲杂人等悉数散去,黄老爷服下金老爹调配的汤药,在其搀扶下,缓步乘车离开了喧闹的酒楼。

朝着苗疆公主为黄老爷预备的小院走去,唯有廊下灯笼摇晃,映着黄老爷疲惫却安心的背影,缓缓隐入院落中沉沉睡去。

夜色渐浓,屋内烛火摇曳。苗疆公主正向苏俊详细汇报黄老爷子突发急症的来龙去脉,从病症初显到危在旦夕,每个细节都不曾遗漏。

听完汇报,苏俊神色凝重,沉声道:“必须尽快组建专业医院,此事刻不容缓。若再拖延,难保不会重蹈覆辙,到那时悔之晚矣。”

苗疆公主心有余悸地点点头,苦笑道:“可不是么,经历这次,往后碰上类似情况,我这心里都得打鼓。”

苏俊摩挲着下巴思索片刻,眼中忽然一亮:“我看,医院就选址在即将竣工的水库旁。那里依山傍水,景色秀丽,气候温润,正是养病的好去处。”说罢,两人对视一眼,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对未来的期许。

暮色浸透汽车厢,苏俊靠在颠簸的座椅上,望着窗外渐暗的天色,脑中不断回闪黄老爷子急救时手忙脚乱的画面。

民国早期的医疗困局如同一把钝刀——没有磺胺抑菌,没有青霉素消炎,就连基础的医疗器械都简陋得令人心惊。

此刻他攥紧拳头,暗暗下了决心:必须尽快将医疗器械研发提上日程,哪怕只是改良笨重的x光机,优化原始的听诊器,或是设计更高效的消毒设备,都是亟待突破的缺口。

在这个连基础外科手术都充满风险的年代,这些创新不仅能搭建起生命的防线,更会成为叩开世界市场的鎏金钥匙。

车轮碾过磄石路的震颤,仿佛叩击着苏俊的心脏。

他掏出怀中钢笔,就着车厢里昏黄的光线下,在便签纸上匆匆勾画草图——改良x光机的折叠支架、可调节焦距的透视屏,还有能自动计时的曝光装置。

笔尖沙沙游走间,他忽然想起在云南府法国人的甘美医院所见的消毒器械,那些落后的器械,若是能结合“启思阁”工匠的手艺......

“姑爷,金家药铺到了。”

驾驶员的声音惊醒了沉思的苏俊。他将写满字迹的纸张仔细折好,推门下车时,夜风卷着街边馄饨摊的香气扑面而来。

远处药铺的幌子在风中摇晃,橱窗里陈列的铜制听诊器锈迹斑斑,这让他愈发笃定:得尽快让苗疆公主联系洋行买办,从德国进口合金钢原料;再高薪聘请留洋的机械工程师,在设立个秘密工坊。

月光爬上雕花窗棂时,苏俊仍伏在案前奋笔疾书。他列出的清单越来越长:除了x光机,还要研发带刻度的玻璃注射器、能恒温的手术器械消毒箱,甚至构想中的无影照明系统。

当墨迹在宣纸上晕开最后一笔,他望着窗外闪烁的星子轻笑出声——这个被战火与贫穷笼罩的时代,正需要这些钢铁与智慧铸成的希望之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