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怀德沉思片刻,点了点头。“小冯你分析的很有道理,年关一过就听说很多苏联专家要撤回去,原本想着是回去轮换,没想到现在咱们和苏联那边的关系能差成这样,这些人一回去,估计再过来可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。”
“是啊领导,万一这些人真教会了杨厂长那边,有了什么成绩,那他的位子不是更稳了吗。”
响鼓不用重锤,冯秘书没敢多嘴,点到即止。
李怀德拿起一支烟,冯秘书立即掏出火柴给点上。李怀德想了一会儿,“你再去打听下,到底是因为什么,杨厂长要这么急着借人。”
冯秘书一怔,立即答应着去了。
李怀德将烟抽完,便默默想着杨厂长最近的举动,他总觉得这次借人恐怕事情并不简单。
事情果然如李怀德所想,只不过这次不需要冯秘书打听。
下午,杨厂长召开临时厂委会,在会上透露出一件事关轧钢厂前途的大事。
“引进新机器?老杨,这可是大事儿,是不是得先问问部里?总不能咱们几个在这儿开个会就定下来吧?”一位中立派声音沉稳地问道。
其他领导也都缓缓点头,毕竟这涉及到轧钢厂的实际产能,引进新机器这个事儿说说容易,但万一引进的新机器出现问题,或者产生隐患,那损失可就大了,参会的这些人都不一定能承担后果。
新机器如果效果好,功劳是杨厂长的;效果不好,甚至要是出了事儿,责任却是大家的。
那还引进个屁啊,现在这样就挺好!
杨厂长也明白,光靠自己在这儿说,阻力一定很大,好在他早有准备,于是不紧不慢地喝了口水,“老赵说的对,这个事儿,我已经请示了部里,今天部里给了答复。”
众人神色一凛,这才明白过来,原来杨厂长已经先斩后奏了。
轧钢厂受工业部领导,工业部的指示没人敢不听。
李怀德知道,自己这时候不说话不行了,于是他笑了笑,问道:“杨厂长就别和大家打哑谜了,部里有什么指示就赶紧告诉大家伙吧。”
杨厂长瞥了李怀德一眼,继续说道:“这个是部里的批复,大家都传阅下吧。”说着将一纸电文传给李怀德。李怀德仔细看了一遍,不露声色地传给下一位领导,没一会儿,所有人都看完了指示。
见所有人都看完了,杨厂长收回电文,开口说道:“各位都知道,咱们国家需要钢材啊,新机器能将咱们厂的产能提高至少15-20%,但有一个问题,今年过来的苏联专家太少了,而且还有专家在一批批地回国,听人说,很多地方的家属院儿都空了。唉,国家大事我也不懂,但是没有苏联专家的协助,咱们引进的新机器一旦罢工,厂子的产能就要直接下降。。。”
李怀德听到这里眯了眯眼,什么都想通了。原来如此,怪不得,原来杨厂长借苏联专家是不得已而为之!
杨厂长还在继续说,“今年这些专家,不知道为什么,还没前两年多,我已经和首钢的老李打过招呼,他那边的专家,可以先调给咱们,协助新机器的学习和上手。”
这就是杨厂长希望借这批苏联专家最主要的目的——看能不能偷学几手,至少要保证一点,那就是一旦引进的新机器出现问题,那厂里自己的工人至少得知道问题是出在哪里了才行。如果还能偷学几手,学会修理新机器,那就更好了。
杨厂长说着转向李怀德,“所以李副厂长这边的压力巨大啊,希望咱们后勤这边一定不要掉链子,要尽一切可能,全力留住这批专家!在这里,我想要李副厂长表个态,咱们的食堂,能不能保证接待好这批苏联专家?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