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章 千户大人(1 / 2)

水煮大明 嗒嗒猪 1284 字 1天前

崇祯二年五月初的金山卫,天空湛蓝如洗。李勇站在卫城东门外的实验基地前,目光所及之处,排列着各种玻璃制品、瓷砖、地砖、火砖,以及他们尚不甚了解的白釉马桶和洗手盆。周围的人们目瞪口呆,这些晶莹剔透的产品在阳光下闪耀着七彩的光芒,即便是习惯了银镜的汤清雨也不禁伸手触摸,感叹道:“大人,这些产品真是太美了!”

范老颤巍巍地拄着拐杖蹲下,手指轻抚过青花地砖表面的冰裂纹,赞叹道:“这工艺比皇宫御用的还要精细三分。”旁边的赵礼突然惊呼,指着火砖问道:“这砖头竟能烧得比铁还硬?”吴承志则抱起一块透明的琉璃片,凑近仔细观察:“这‘人造水晶石’可以用来做窗户,居然是用草木灰和石英砂炼制的?”

李勇凝视着众人惊异的表情,嘴角挂着微笑。仅用三个月时间便解决了玻璃脱色的难题,现在,成品已经堆满了半个仓库,这正是他布局江南商路的全新利器,然而,资金短缺成了他的燃眉之急。

崇祯二年五月初十,浙江都指挥使司(浙江都司)的周指挥使来到金山卫宣读圣旨。李勇跪下接旨后,展开圣旨,目光迅速掠过“金山卫左都千户所”的字样,嘴角突然一阵抽搐——圣旨的末尾还盖有“袁崇焕督师辽东”的火漆印。

周指挥史祝贺道:“恭喜李将军!这是皇上对将军管理海防的嘉奖!”

李勇心领神会,递上一份微薄的礼物,包括一张银票和一套精致的玻璃杯具。周指挥史一见,心中大悦,“本官还有要事在身,今日先行告辞,请李将军务必在近期回都司复命”

陈知府的官轿刚停在卫城南门,便被蜿蜒数里的青灰色水泥路所吸引,情不自禁地掀开车帘。这条连接卫堡与码头的道路泛着幽蓝光泽,车轮碾过竟然没有扬起半点尘土,使得随行的皂隶们纷纷下马步行。

\"李将军运用了何种神奇的技术?\"陈知府踏着光亮的路面,靴底竟然没有沾染一丝泥渍。李勇负手而行,指着路边竖立的界碑笑道:\"这是金山卫通过黏土融合的产物,称之为'水泥'。待西郊新窑建成,一年内产能足以铺设一条直达南京的官道。\"

午后未时分,李勇的官邸内。陈知府卸下官袍,显露出内里的蜀锦暗纹:“李将军既然拥有如此非凡的能力,何不与我等携手,在松江与金山之间修建一条水泥官道,为民造福,惠及一方百姓?”

此时,李勇突然指向门外进来的吴承志,“陈大人,这位是我的师爷吴承志,字闻天,快来拜见知府大人。”

吴承志恭敬地行了一礼,“草民吴承志,拜见陈大人。”

陈知府目光微斜,扫了李勇一眼,“不必多礼!”

李勇继续说道:“关于修路之事,其实并不难。官府提供原官道土地,占五成股份,陈大人再联络几位交情深厚的商家和地主,共同出资修建一条从金山到松江的水泥官道。之后,我们还可以将道路延伸至上海县。收取过路费五年,每里修路成本预计约百两银子,六十里地大约需要六千两。每车收取五十文,若每天有超过两百车通行,每日可收入十两,两年内即可回本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