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5章 进入山西(1 / 2)

水煮大明 嗒嗒猪 1363 字 21小时前

崇祯三年三月二十五日,历史的车轮在多个战场同时转动,一场关乎金山命运的狂飙就此掀起。

海疆之上,战云密布。大东亚殖民公司总监汤胖子亲率殖民雄师,如怒涛般扑向首里城。一时间,喊杀声震天,硝烟弥漫,攻势如雷霆万钧,所到之处,首里城摇摇欲坠。

在那霸外海,龚其胜将军坐镇指挥,净海行动南路分队的船队整齐列阵,在波涛中警惕地游弋。他目光如炬,时刻关注着海面的每一丝动静,执行着至关重要的警戒任务。为掌握敌方动态,张拓疆驾驶那艘以速度闻名的闪电号飞剪式帆船,如离弦之箭般驶向九州。与此同时,一艘从琉球岛其他港口侥幸逃脱的日本小关船,正借助迅猛的南风,扯满风帆,以最快的速度向萨摩藩鹿儿岛港疾驰而去,似是带着不祥的消息,预示着即将有惊天大事发生。

与此同时,在金山实验基地,李勇高瞻远瞩,郑重宣布——金山科学院正式成立。这一伟大时刻,宛如划破黑暗的一道曙光,标志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启。中华数千年的科学与知识宝库,即将被进一步挖掘与利用,为民族的崛起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。

而在风声凛冽的黄河岸边,王嘉胤、王自用等义军领袖屹立于高坡之上,神情冷峻而坚毅。他们凝视着滚滚黄河水,那奔腾不息的河水,仿佛是义军一往无前的决心。身后,无数双充满希望与决绝的眼睛紧紧跟随。起义军的旗帜在猎猎狂风中飒飒作响,各路兵马有条不紊地集结。在渡口,简易的木筏被陆续放入河中,筏上的战士们紧握武器,面色虽凝重,却毫无惧色。他们来自不同的阶层,有的是饱受苦难的贫苦农民,有的是受尽压迫的流民,有的是被欠饷的边军,但此刻,他们都怀揣着对新生活的炽热向往,踏上了推翻腐朽统治的征程。

一队队人马开始渡河,马蹄在摇摆的木筏上踏出沉闷的声响。波浪不断冲击着筏子,有些木筏在河中打转,但战士们相互扶持。王嘉胤在岸边大声鼓舞士气,王自用则指挥着后续部队有序前进。在那波澜壮阔的黄河之上,起义军的呼喊与黄河的涛声交织,他们向着对岸挺进,决心开辟属于自己的天地。黄河见证了他们勇敢地踏上反抗的道路。

自天启末年以来,陕西全省遭遇连年灾荒,严重的干旱和虫害导致庄稼枯萎,饥民遍布田野。农民们无法维持生计,被迫走上反抗之路。陕北地区率先爆发了农民起义,并迅速蔓延成燎原之势。起初,府谷的王嘉胤、王自用领导的起义军占领了黄龙山。随后,宜川的王左挂、安塞的高迎祥、洛川的张存孟、延川的王和尚、汉南的王大梁等纷纷响应,起义的火焰迅速燃遍了整个陕西。不久,李自成在米脂起义后加入了高迎祥领导的起义队伍。由于边防军拖欠军饷,引发了兵变,一些士兵逃入山区与农民起义军联合。这些具有军事经验的士兵的加入,显着增强了起义军的战斗力,使其从地方性的暴动演变为更有组织的军事力量。

崇祯三年(1630年),张献忠在故乡集结了十八寨的农民,组建了一支响应王嘉胤等人起义的队伍,并自封为“八大王”。他身材高挑、面容略带黄色,留有一尺六寸的长须,因其敏捷、果敢、侠义,在军中被尊称为“黄虎”。这支队伍也在此时投靠了王嘉胤和王自用。由于张献忠自幼接受过教育并受过军事训练,他机智多谋、勇敢果断,很快便展现出了卓越的指挥才能。他的部队迅速崛起,成为以王自用为首的三十六营中最强大的一营。继李自成之后,又一位能够威胁明朝统治的“大魔王”登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