宣布结果的时刻,崔琰着县一中校服正襟危坐,气场从容不迫。当 “《乐江潮》获得高中组特等奖” 的声音响起,林悦走到崔琰旁边,突然把校刊抛向空中,彩色的纸页像群振翅的蝴蝶,落在他满是黑眼圈的脸上。崔琰看见林悦眼里有星光在闪烁,想起她曾说过,这也是她的目标。
“崔琰,恭喜你,你成功了!”
“谢谢,这里面也有你的功劳!”
掌声响起时,听着校长在跟其他校长炫耀封面设计、内容等。崔琰忽然明白真正的领导力从来不是站在聚光灯下,而是让每个齿轮都找到自己的位置,共同推动名为 “梦想” 的巨轮。
颁奖环节,校长把发言让给崔琰,这是崔琰从未想到过的,事先校长也未告知他。
尊敬的各位领导、老师,亲爱的同学们:
大家好!
此刻能站在这里,感谢各位领导给的机会,感谢校长把发言机会交给我。
我的掌心还留着校刊油墨未干的温度。望着台下整齐的校刊封面,那些在文学社编辑室度过的日夜突然在眼前清晰起来 —— 美编用马克笔修补被雨水打湿的插画;还有副编辑把自己关在图书馆一整天,从九十年代的旧报纸里翻找校史资料时,眼镜滑到鼻尖的模样。
还有一天晚上,路过操场时,看见一个穿蓝白校服的女生蹲在路灯下,鼻尖冻得通红,正小心翼翼地把什么夹进刚发的校刊里。我悄悄走近,发现她在给 “树洞信箱” 专栏的投稿配插画 —— 用彩铅在空白处画了棵挂满星星的树,树下坐着个抱着书包的小人,旁边歪歪扭扭写着:“谢谢你听我说,原来我不是一个人。”
《乐江潮》创刊四年,这是我们第一次捧起特等奖奖座。但我想,这个奖不该只属于编辑部的二十三个成员,它属于每个在稿纸上写下 “今天的云像” 的高一学生,属于把心事折进千纸鹤投进投稿箱的高三学姐,属于在食堂餐桌上讨论校刊专栏的每一个你。校刊不是少数人的舞台,而是我们共同的树洞 —— 当门卫老陈看到自己修篮球的照片登上 “校园匠人” 专栏时,他说这是他人生第一次出现在 “书” 里;当贫困生小芳的饭票故事被转载到市级报刊时,她偷偷告诉我,原来普通的日子也能成为别人眼中的光。
有人问我,作为社长,校刊让你最骄傲的时刻是什么?不是看到校刊摆在赞助商家店面显眼位置,而是上周三午休,我路过高二297班,看见全班同学挤在一张报纸旁,用荧光笔给 “错题变形记” 专栏里的数学题写批注。那些歪歪扭扭的字迹里,有吐槽 “二次函数比迷宫还难” 的可爱抱怨,也有 “这道题我用两种解法哦” 的骄傲分享。原来文字真的有魔法,能让教学楼里的每个角落都产生共鸣。
当然,这份成绩离不开老师们的托举。辅导老师,把自己的文学藏书搬来给我们当参考资料;教务处王副主任总说 “校刊不能耽误学习”,却在拉赞助碰壁时,用自己的人脉帮我们联系文具厂商;还有图书室的张阿姨,每次看到我们抱着厚重的史料书,最后走的时候都会帮助我们把书本归位,还在桌上摆好温热的姜茶。
校刊的英文名是 “tide of Joy”, “乐江” 是我们县母亲河。但此刻站在这里,我忽然懂得 —— 乐江是每个少年心中的浪潮,它可以是解出数学压轴题时的欢呼,是暗恋时折成纸船的情书,是对世界不公说出 “我不同意” 的勇气。而我们,只是幸运地成为了浪潮的记录者。
未来的日子里,《乐江潮》会继续在每学期与大家见面。我们会记录实验室的萤火虫标本,会刊登保安大叔的诗集,会把毕业典礼上没说出口的告白折成插画。因为我们始终相信,每一片浪花都值得被看见,每一种青春都有它独特的声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