胡文远见势不妙,立刻转换策略:“大人,即便这些设备确为天元所创,但其未按规矩申请‘匠作文书’,擅自使用亦属违规!”此言一出,在场众人皆是一愣——在大明,重要工艺需向工部备案登记,方可获得保护,而天元镖局此前忙于实务,确实疏忽了这一环节。
林远心中一沉,旋即镇定下来:“胡东家所言极是。但《大明律》亦有规定,利国利民之技,可特事特办。恳请王大人奏明圣上,为这些技术补办公文。”他转向王主事,“烦请大人查验工坊内的原始图纸与试验记录,自可证明研发时间。”
经过三日核查,工部终于承认天元镖局的技术原创性。然而,胡文远并不罢休,他转而在民间煽动舆论:“天元镖局空有虚名,连基本的匠作规矩都不懂,谈何天下第一?”各地小报纷纷跟风,将“专利之争”渲染成镖局仗势欺人的丑闻。
林远深知,这场舆论战比官司更难应对。他连夜召集文人墨客,撰写《革新辩》:“古有鲁班制云梯,今有天元创漕运神器。若事事墨守成规,大明商路何以繁荣?”同时,他邀请商户代表前往镖局参观,亲眼见证设备的运作。苏州的米商老张在参观后,面对众人感慨:“我家粮库用了旋转货架,每年能多存百石粮食,这等好事,为何要被指责?”
半月后,应天府传来消息:圣上恩准天元镖局的技术补办公文,并颁布新规:凡对漕运有重大贡献的创新,可简化登记流程。消息传开,百姓们纷纷称赞朝廷英明,而徽商的阴谋再次落空。
胡文远在徽州得知此事,气得将诉讼文书撕得粉碎。他望着墙上悬挂的西洋望远镜,眼中闪过寒光:“林远,你以为守住了陆上的技术就高枕无忧?海上的较量,才刚刚开始。”他暗中派人联络东瀛工匠,秘密研制新式航海设备,一场更大的技术博弈,正在黑暗中酝酿。
而林远站在新落成的专利文书阁中,抚摸着盖有朱红大印的匠作文书,心中明白,这次危机虽暂时化解,但商战如逆水行舟,不进则退。他叫来苏婉娘:“从今日起,所有技术研发必须同步登记备案。另外,密切关注海上运输技术,胡文远绝不会善罢甘休。”
窗外,运河上的船只来来往往,天元镖局的旗帜在夜风中猎猎作响。这场设备专利之争,不仅让镖局完善了技术保护体系,更让林远深刻认识到:在商业竞争中,智慧与谋略的较量永无止境,唯有未雨绸缪,才能立于不败之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