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远早有防备。他让物流学堂的工匠研发出\"辨银火铳\"——一种特制的小型熔炉,只需将银锭放入,通过火焰颜色与熔解速度,即可快速鉴别真伪。同时,在每艘运银船上安装\"暗格报警装置\":一旦船体倾斜异常或遭遇撞击,便会触发机关,将银匣沉入特制的防水舱室。
在扬州码头,当水匪制造的\"意外沉船\"第三次发生时,林远亲自带队打捞。潜水员从河底捞出的,竟是完好无损的密封银匣。打开舱室,暗藏的蜂蜡火漆封印纹丝未动,匣内官银数目分毫不差。证据面前,被俘的水匪供认受徽商指使,妄图破坏银运体系。
随着改革推进,林远又发现了新的问题。北方边境驻军的粮饷折银后,因运输缓慢常导致士兵哗变。他立即将热气球技术应用于紧急军饷传递,特制的\"银运热气球\"采用双层铅皮包裹银匣,既能隔热又能防箭。当第一笔通过热气球运送的军饷,在三日内从京城抵达蓟州时,李成梁握着林远的手感慨:\"此乃救命银!\"
为确保偏远地区赋税顺利上缴,林远在全国推行\"驿站功能升级计划\"。既保留驿站原有的通信、接待功能,又将其改造为赋税中转站,配备标准验银器具与安全库房。百姓可就近将税银存入驿站,由驿站统一押运至省城。同时,他还制定了严格的《银运奖惩条例》:按时无损送达者,按银量给予千分之三的奖励;延误或损毁者,十倍赔偿。
几日后,张居正传来口谕,同意吸纳部分商户参与大明银运司。林远接令后,开始谨慎筛选合作对象。他避开与胡文远有往来的商户,选择那些在业内口碑良好,且有一定运输经验的商家。虽然晋商中部分人与胡文远有过瓜葛,但仍有不少恪守本分的商号。林远通过暗中调查,挑选出几家信誉卓绝的晋商、浙商商号,向他们抛出橄榄枝,并向张居正详细汇报了合作方案和商户背景。
在这场改革中,林远更注重平衡各方利益。参与的商户获得运输份额与分红权,而官府通过严格的监管,确保银运司在掌控之中。各地官府也将部分银运护卫名额分配给卫所官兵,既解决了就业,又增强了官府对运输的掌控。
半年后,当张居正看到户部奏报时,不禁露出欣慰之色:全国赋税折银损耗率从三成降至不足半成,银钱转运效率提升五倍有余。更重要的是,一条鞭法真正落地生根,百姓不再受实物赋税运输之苦,朝廷财政收入也大幅增加。
然而,林远深知危机并未解除。胡文远在银运改革中损失惨重,绝不会善罢甘休。在他设于徽州的密室里,正谋划着更大的阴谋——勾结日本倭寇,在海上截杀运往京城的税银船队。而林远也已开始布局,他让暗影小组密切监视沿海动向,同时着手研发适用于海战的武装商船,一场更大的较量,正在黑暗中悄然酝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