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场沉默,最终掌声雷动。
【尾声:赵信的书房夜话】
某日深夜,赵信在书房批阅奏章。伊文端来一碗热汤,轻声道:“你还记得当初我们在山里吃树皮的日子吗?”赵信笑了:“记得。”
“那时候我以为,只要打赢仗,就能改变一切。”
他放下笔,望向窗外:
“可我现在才明白。”
“真正的战斗,才刚刚开始。”
“东方有龙,西方有鹰。”
“若欲共舞苍穹,须先识其风。”
——《流民军纪略·西使卷》
【出使欧洲:知识与火药的时代】
赵信建国之后,深知单凭中原之力难以长久立足于世界。他决定派遣一支使团前往欧洲,学习火器制造、航海技术与外交制度。
使团组成:
正使:徐光启(历史原型+系统强化版)
懂拉丁文、通天文历法、熟悉火器原理;
被赵信亲自任命为“西学总使”。
副使:伊文(兼任安全指挥官)
带领张合型斥候与夏侯惇型特种兵随行;
负责保护使团安全,并收集敌方情报。
工程顾问:诸葛亮型谋士团队成员
学习造船、机械、水利等技术。
赵信送别时说道:
“我们不是去求人。”
“我们是去交朋友。”
【初抵里斯本:天主教国的欢迎与试探】
使团乘船经南洋、绕印度洋,历时八个月抵达葡萄牙首都里斯本。葡王若昂四世亲自接见,但态度暧昧:
表面热情款待;
实则试图探听赵信政权内部情报;
同时暗中联系荷兰、西班牙商人,意图垄断对华贸易。
徐光启察觉后,在宴会上巧妙回应:
“贵国之信仰,如灯塔般照耀大海。”
“而我中华之志,乃以光明普照万邦。”
此语既表尊重,又不失主权立场。
【科技较量:火器工坊的博弈】
在参观葡萄牙皇家火器工坊时,伊文提出希望学习火炮铸造工艺。工坊主管却傲慢地说:
“你们东方人,只会用大刀长矛。”
伊文冷笑:“那我们就比一比。”她当场演示从华夏带来的轻型佛朗机炮,射程与精度均优于当地火炮。全场哗然。葡王不得不下令开放部分技术交流,并允许华夏工匠驻留学习。
【文化冲突:宗教与信仰的边界】
在罗马,使团受到教皇英诺森十世接见。教廷希望赵信政权接受天主教为“唯一正统信仰”,并派遣传教士进入中国。徐光启坚定回应:
“我们尊重信仰自由。”
“但我们不会让任何外来势力干预内政。”
这场谈判持续三日,最终达成协议:
华夏共和国承认天主教可在特定城市传播;
教廷不得插手政务;
双方互设使馆,建立正式外交关系。
【阴谋浮现: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暗战】
正当使团准备返回时,一场阴谋悄然展开。荷兰东印度公司担心华夏与葡萄牙合作会削弱其在东亚的商业地位,遂派人策反使团中的翻译官,企图盗取赵信政权的军事地图与外交密信。伊文早已布下陷阱。她在一次“夜宴”中故意将假情报泄露,引诱荷兰间谍现身。当夜,张合型斥候突袭行动,一举擒获所有涉案人员。消息传回国内,赵信得知后下令:
“凡背叛国家者,无论何地,必追到底。”
【归来与新局】
半年后,使团终于回到蒲州。他们带回了:
最新火器图纸与炼铁技术;
欧洲政治体制研究资料;
大量书籍与科学仪器;
以及一份与葡萄牙签署的《通商与文化交流协定》。
赵信亲自迎接,并宣布:
“我们不再是孤岛。”
“我们已经站在世界的舞台上。”
他随即设立“西学书院”,培养新一代掌握外语与科技的人才。
【尾声:赵信的远望】
夜晚,赵信站在浮城之上,遥望西方。伊文走来,轻声问:“你真的相信他们吗?”赵信缓缓点头:“我不信个人。”
“但我信未来。”
他知道,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