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盛世暗流:倭寇犯境,警报入京】
建兴四年深秋,一封加急奏报送抵长安:
“陛下!”
“倭寇大举来犯,已攻陷明州(今宁波)、温州等地。”
“沿海百姓遭掳掠烧杀,惨不忍睹。”
此消息如惊雷炸响,震惊朝野。赵信阅罢密报,眉头紧锁:
“朕刚平西南之乱,天下归心。”
“怎料倭人竟敢趁虚而入?”
兵部尚书周通立刻进言:
“倭国自古不驯,屡犯我东南海疆。”
“若不速作应对,恐其愈演愈烈。”
宰相李严则持谨慎态度:
“倭寇虽为祸不小,但多为地方豪族私兵与浪人所组,并非正规军。”
“若贸然出兵,恐被误认为对倭国宣战。”
赵信沉思片刻,最终下令:
“立即派遣影卫司密探前往沿海查证敌情。”
“命户部拨银赈济灾民,安抚民心。”
“同时召集水师将领商议对策。”
一场围绕“剿”与“抚”的争论,在朝堂上悄然展开……
【倭寇肆虐:劫掠沿海,百姓蒙难】
与此同时,东南沿海已是火光冲天、哀鸿遍野。倭寇乘数十艘战船,自琉球方向而来,沿岸突袭:
在明州,他们焚毁码头仓库,劫走大批盐铁;
在温州,他们屠杀平民数百人,掳走妇女儿童;
在福州,他们袭击税关,夺取官银三万两。
当地守军仓促应战,奈何海防空虚、缺乏训练,难以抵挡。有官员紧急上报:
“倭寇皆为亡命之徒,作战凶猛,且擅长短刃近战。”
“更可怕的是,他们熟悉潮汐与风向,常以夜袭突袭港口。”
监察院影卫司调查后得出结论:
“此次倭寇并非普通海盗,而是由倭国西部藩主资助,组织严密。”
“甚至有传言称,倭国王室也默许其行动,意图试探我朝反应。”
赵信闻讯震怒:
“朕以仁治天下,非好战之君。”
“但他们竟将我大好江山视为猎场,是可忍,孰不可忍!”
他当即下旨:
“即日起,组建‘东南抗倭行营’,统筹沿海防务。”
“任命原水师提督林敬之为总指挥,负责剿灭倭寇。”
【海上强敌:倭寇战术诡异,林敬之布防备战】
林敬之乃前朝老将,曾参与多次海战,经验丰富。他接令后,迅速赶赴杭州设立行营,并召集各地水师将领议事。会上,他分析敌情:
“倭寇虽非正规军,但其战术灵活,善用快船与夜袭。”
“我军若按陆战方式应对,必吃大亏。”
他提出三点应对策略:
一、加强情报系统
设立“海眼哨站”,在沿海高地设了望塔;
招募渔民组成“海谍队”,刺探倭寇动向。
二、改进战船与装备
加快建造大型楼船与炮舰;
配备佛郎机炮与火箭,增强远程打击能力。
三、调整战术部署
采用“分进合击”战术,分散倭寇兵力;
派出小股舰队诱敌深入,主力埋伏围歼。
他还亲自巡视各港,整顿军纪,惩办贪腐军官,士气大振。赵信亲书御令勉励:
“林卿忠勇可嘉,朕托以东南安危。”
“务必肃清倭患,还我百姓安宁。”
【首战告捷:台州奇袭,击溃倭寇主力】
数日后,倭寇主力集结于台州湾,准备进攻临海县城。林敬之得密报后,果断决策:
“敌军立足未稳,正是出击良机!”
“传令各舰,夜间起航,黎明时分发动突袭。”
当夜风雨交加,能见度极低。林敬之亲率五艘楼船与十艘快艇,借着风势悄悄接近敌阵。凌晨时分,一声令下,火炮齐发,箭矢如雨!倭寇毫无防备,仓促迎战,船只互相碰撞,秩序大乱。林敬之趁机派出“无当飞军”中精于水战的一支小队,登船肉搏。战斗持续至日出,倭寇大败,残部逃往海上。此役共击沉敌船十二艘,俘虏百余人,缴获兵器粮草无数。消息传回长安,赵信大喜:
“此战大胜,足见我军已掌握制海权。”
“倭寇若再犯,必将有来无回!”
【尾声:海疆未宁,风暴将至】
虽然台州之战重创倭寇,但赵信深知:
这不过是风暴来临前的短暂平静。
他召集群臣商议长远之策:
“倭寇虽为小患,实为大患之始。”
“若不尽快建立强大水师,完善海防体系,将来恐有更大危机。”
他决定:
设立“海军衙门”,专管水师建设与海外事务;
修建三大海军基地(杭州、泉州、广州),形成防线网络;
选拔精通航海与造船之才,培养新一代水师将领。
他对林敬之说道:
“你是我朝最懂海战之人。”
“朕命你筹建新式水师,打造一支纵横四海的大军。”
林敬之拱手应诺:
“属下愿竭尽全力,不负陛下重托。”
风起云涌的时代再次来临,而这一次,战火将从陆地蔓延至海洋……
【朝堂议战:远征琉球,一劳永逸】
建兴五年春初,长安太极殿内气氛凝重。赵信召集群臣商议:
“倭寇虽败于台州,但其根基未除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