面对契丹旧部残余势力、周边游牧部落的观望态度,以及大量流民、俘虏的安置问题,郭威召集幕僚商议对策。他提出三点治理方针:
“怀柔为先” —— 不杀降卒,不毁宗庙,尊重当地风俗;
“设府立县” —— 将龙城及周边纳入帝国行政体系;
“屯田养军” —— 派遣退役士兵垦荒耕种,保障驻军粮草供应。
赵信亲自批复:
“卿所言极是。”
“今既得其地,便当使其心服口服。”
“望你善施仁政,使四夷归化。”
【设府立县:龙城改制,郡县初现】
在朝廷支持下,郭威开始推进“龙城改制”。
一、设立“龙城府”,直隶中央
管辖原契丹五京地区(上京临潢府、中京大定府等);
任命文官担任知府、通判、县令等职,建立地方治理体系。
二、推行“土断政策”
将原有契丹贵族土地收归国有;
重新丈量,分给投降将士与平民耕种;
禁止豪强兼并,严禁奴役牧民。
三、修筑新城与驿站
在龙城附近修建“新龙城”作为行政中心;
开通长安至龙城的驿道系统,设立十八个驿站,保障政令畅通。
一位被俘的契丹贵族低声问道:
“你们为何不杀我们?”
郭威答道:
“因为我们不是来毁灭的,而是来建设的。”
“你们若愿归顺,便可成为我建兴之民。”
此话传开,不少原本准备逃亡的契丹百姓纷纷返回家园。
【文化融合:儒学入塞,教化万族】
光有行政治理还不够。赵信深知:
“欲使蛮夷归心,非兵戈可成。”
“唯有文化教化,方能长久。”
于是,他下令:
派遣儒林士子前往龙城讲学;
设立“龙城书院”,教授《春秋》《礼记》《诗经》等经典;
允许本地语言与汉字共存,鼓励双语教学;
编纂《北疆风物志》,记录草原风俗与历史。
他还特别命令:
“凡年满十岁者,皆可入学。”
“不分胡汉,皆授以礼仪教化。”
一名老儒在龙城讲堂上说道:
“昔日孔子周游列国,今日吾辈亦行万里,传道于塞外。”
“愿此地百年之后,亦有贤才出焉。”
此举不仅赢得了民心,也让许多原契丹贵族子弟自愿改习汉语、穿汉服,接受中原文化。
【军事布防:重兵镇守,严控边境】
尽管龙城已归附,但郭威并未放松警惕。他在北疆部署以下兵力:
一、常备军:
“虎贲铁骑”五千人留守龙城,负责治安与威慑;
“鹰扬轻骑”一万两千人分驻各要隘,随时出击。
二、边防营寨:
在阴山、燕然山、黑河等地设立十二座军寨;
每寨驻兵三千至五千,配备火器与弩炮,形成防线网络。
三、烽燧系统:
修复长城沿线烽火台,增设信号塔;
训练“影卫斥候”执行侦察任务,监控敌情动向。
赵信特批:
“北疆乃帝国门户,不可再失。”
“朕命你在此镇守五年,待人心安定后再调任他处。”
郭威拱手应诺:
“臣愿以此生守护这片土地,直至它真正融入中华。”
【经济复苏:通商互市,百业俱兴】
为了尽快恢复草原经济,郭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:
一、开放互市
设立“龙城互市”,允许中原商人与草原牧民交易;
主要交换商品包括丝绸、茶叶、马匹、皮毛等。
二、扶持畜牧业
发放牛羊贷款,帮助牧民恢复生产;
设立“畜牧司”,指导改良品种与防疫技术。
三、发展手工业
引入中原织机与冶铁技术;
鼓励妇女参与纺织、皮革加工等产业。
一位来自幽州的商人感慨道:
“以前只听说这里是狼烟四起之地。”
“如今竟也有了集市与茶馆,真是不可思议。”
短短数月间,龙城已不再是战争废墟,而是一个新兴的边贸重镇。
【尾声:胡汉一家,盛世永固】
建兴七年冬末,龙城第一场雪落下时,郭威站在新建成的“龙城门”前,望着远方。他身后,是一群正在读书的孩童。他们有的穿着胡服,有的穿着汉袍,但口中朗读的,却是同一句:
“有朋自远方来,不亦乐乎。”
郭威喃喃自语:
“陛下说得对。”
“真正的胜利,不是征服,而是融合。”
而在千里之外的长安,赵信也接到了一封密报:
“龙城已稳,百姓安居,胡汉相融,百业复兴。”
他放下奏折,微微一笑:
“这才是朕想要的盛世。”
“不止是中原的繁荣,更是天下的归心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