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2章 决战(2 / 2)

“你的行刺之举本属卑劣手段,致使秦起兵报复,齐楚两国也无从出手援助,此皆你所为。”

“难道你不自知其罪?”

燕王喜悲愤交加,厉声呵斥。”即便没有齐楚相助,我燕国将士亦能击退秦军。”

“我愿以命相搏,击破秦军。”

“我不会屈服于嬴正,更不会败给李奇。”

燕丹昂首,目光坚定。”你……”

燕王喜盯着燕丹,举起腰带欲责打,却最终放下。

他深知,自己悉心栽培的儿子竟这般不成器。

年纪相仿于嬴正,却毫无作为,似永远长不大的孩童。

燕王听闻李牧率军逼近边境,顿时大惊失色。

这位昔日李国的名将,如今投效秦国,麾下雄师所向披靡,无人能敌。

燕国上下一片哗然,皆因李牧威名远播,其战斗力远超燕国边军。”可那两位赴齐楚求援的大夫,至今未归?”

燕王焦虑地问群臣。

……

pS:恳请各位支持,您的每一份鼓励都是莫大的动力。”大王,”

一位燕国大臣说道,“我已遣使至齐楚,只盼他们能及时相助。”

燕王闻言稍安,但仍心存忧虑:“秦国志在天下,若齐楚袖手旁观,我们燕国便岌岌可危。”

忽报:“大王,齐国拒绝见我使臣,还斥责我燕国行径卑劣。

秦国使者早已先行抵达,成功游说齐王。”

接着又有急报传来:“大王,臣赴楚国,却遭拒之门外,楚王更下令驱逐我国使臣。

楚国亦无意出兵。”

燕王听罢,颓然叹息:“完了!燕国完了!”

燕王喜满脸绝望,轻叹一声:“齐楚最终还是没能挡住秦的攻势,他们难道不清楚秦的狼子野心吗?若我燕国被秦吞并,他们还能独善其身吗?”

他的声音中透着深深的无奈。

燕王喜沉默片刻,摇头叹息:“如今已无他法。”

面对秦军的强大压力,以及代地那些训练有素的边境骑兵,燕国根本无力抵抗。”父王,”

燕丹急切道,“请让我领军,我燕国将士同心协力,定能击败暴秦。

儿臣绝不会辜负您的期望。”

然而,燕王喜却勃然大怒:“放肆!你竟敢在此妄言!你既无才能,又无领兵之能,有何资格出征?你配吗?”

燕王喜越说越怒,目光冷冽,显然燕丹的行为已让他极为不满。”大王,”

庆秦上前奏道,“如今燕国已无退路,唯有拼死一战或再度向齐楚求援。”

燕王喜眉头紧锁:“上将军,我燕国目前还有多少可用之兵?”

庆秦苦涩答道:“若集结所有兵力,最多三十万。”

燕王喜闻言,神情更加黯淡:“仅有三十万?”

他深知,秦国在寒郸的大营便驻扎着三十万大军,而代地的李牧同样统领三十万精兵,燕国兵力仅为敌方一半,如何对抗?

“若是调走北境的八万大军,是否能提高我军胜算?”

燕王喜眼中闪过一丝疯狂。

庆秦神色骤变,急切道:“大王,若撤走北境守军,东胡必定会趁虚而入。

眼下正值冬季,正是异族侵扰之时,如此一来,北境百姓将面临巨大危机。”

燕王喜沉思良久,喃喃自语:“国破则家何存?事到如今,我也顾不得许多了。

只要能击溃秦军,日后我会尽力补偿百姓,但此刻,秦才是我燕国最大的敌人。”

燕王喜目光中闪过一丝疯狂,令整个朝廷为之颤栗。”庆秦。”

“现赐你调兵虎符,统领我大燕所有可用兵力,迎击秦军。”

“另外,丞相。”

“即刻遣使赴齐、楚两国,不惜一切代价,务求援军。”

“燕丹,你这个逆子。”

“随军出征,若我大燕战败,你也不必归来。”

燕王喜厉声说道。

这是他所能想到的唯一办法。

面对强秦压境,除了应战别无选择。

投降或为阶下囚,他绝不能接受。

身为君主,自有尊严不可弃。

转眼间,月余过去。

造阳城内,李奇负手而立,俯瞰已入掌中的城池。”报武安君。”

“此城已完全控制,残敌尽除。”

“此役共斩敌七千,俘虏八千。”

屠睢上前禀告。”燕国有何反应?”

李奇语气平淡。”燕国集结重兵于曲逆,兵力逾三十万,似欲与我军正面抗衡。”

章寒恭敬答道。”糊涂。”

李奇轻蔑一笑。”燕国主帅虽是庆秦,但他怎会不知以城防对抗更为稳妥?只是有燕丹在军中煽动,才致此举。”

章寒附和道。

燕丹是大秦的恩人,若非他行刺大王,我大秦也不会有出师的理由,齐楚也不会有机会出兵。

如今他既决定与我大秦决战,本君自当满足他的心愿。”

李奇冷哼一声。”启禀武安君。”

“李牧上将军派人传来消息,已攻下燕国多座城池,正等待君王的下一步命令。”

任嚣恭敬回禀。”即刻密报李牧将军,燕国调离北境边军,为防异族趁虚而入,命其派大军驻守边境。

灭燕之战乃我同族之争,若有外族介入,本君绝不会袖手旁观。”

李奇冰冷言道。

燕国的举动看似隐秘,但暗中的探查岂能无所察觉?燕王调动兵力应对时,所有消息早已通过暗线传递到李奇手中。”遵命。”

任嚣恭敬领旨。”诸位听令。”

“灭燕之战,我大秦师出有名,关键在于速战速决。”

“燕国主动求战,本君定然成全。”

李奇沉声道。”传本君将令。”

“全军前往曲逆,与燕军决战,一举摧毁燕国根基。”

李奇厉声下令。”谨遵武安君之命。”

城头三位主将及众将领齐声响应。

曲逆。

两军对峙。

一边是威武森严的黑甲军团,大秦的无上军威弥漫虚空大地,无数黑旗随风飘扬。

另一边,三十多万燕军严阵以待。

燕军军容虽肃整,但在气势上却被秦军无形压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