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章 皇权之争,暗潮涌动(1 / 2)

【盛世阴影:庙堂之高,危机初现】

开明七年春,咸阳城内花团锦簇,万象更新。赵信亲征归来后,身体渐感疲惫,便将部分政务交由太子赵弘代理。赵弘年仅十七,聪慧过人,但缺乏治国经验。他每日早朝听政,批阅奏章,事必躬亲,却常因意见分歧而陷入两难。一次朝会上,吴广提议:

“陛下年事已高,太子理应早日正式摄政。”

“以安人心。”

礼部尚书则反对:

“储君尚未历练,若骤然摄政,恐失纲纪。”

“还请陛下三思。”

赵信听罢,沉吟不语。他望着殿中群臣,心中已有察觉:

权力的争夺,已经开始。

【权臣争锋:陈平与吴广,理念对立】

朝中两大重臣——陈平与吴广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。

陈平主张“以法为纲”,强调中央集权、削弱军权;

吴广则认为“强军为本”,主张强化边防、扩充禁军。

两人在政务司与军务司各自为政,互不相让。一日,赵信召见二人密谈:

“你们可曾记得当年共患难的日子?”

“如今为何反生嫌隙?”

陈平拱手道:

“臣所求,是国家长治久安。”

“若军权过大,终成祸乱之源。”

吴广冷笑:

“若无强军,何以御敌?”

“我等辛苦打下的江山,岂能任人拆解?”

赵信缓缓起身,望向窗外:

“朕知道你们都是为了赵朝。”

“但若不能同心协力,迟早会出大事。”

他随即下令:

设立“内阁议事堂”,由皇帝亲自主持重大决策;

命太子赵弘列席旁听,学习治国之道;

调影卫司加强皇宫与大臣府邸监视,以防变故。

【外戚干政:皇后家族,图谋不轨】

与此同时,皇后王氏的娘家人——太原王家,在朝中势力迅速膨胀。王皇后出身名门,素有贤德之称,但其兄王仲却野心勃勃,广结党羽,暗中拉拢军中将领。一次,影卫司密报:

“王仲私通边军将领李广,意图借兵入京。”

“其目的不明,或为逼宫。”

赵信闻讯震怒,但并未立刻动手。他深知,一旦处置不当,反而会激化矛盾。于是,他召集影卫司首领,低声吩咐:

“密切监视,不得轻举妄动。”

“我要看看,他们到底想干什么。”

数日后,王仲果然在府中设宴,邀约多位将领密议。影卫司将其对话全部记录,并呈送赵信。赵信看完后,冷冷一笑:

“原来如此。”

“他们想让我退位,让太子提前登基。”

“然后,由王家掌握实权。”

他不动声色地召见王皇后,语气温和:

“你哥哥近来可好?”

“听说他在京城颇有人缘。”

王皇后脸色微变,低头答道:

“臣妾不知……”

赵信淡淡道:

“朕不是糊涂之人。”

“只要你们不越界,朕也不会赶尽杀绝。”

“但若胆敢妄动,休怪我不念亲情。”

王皇后惊惧不已,连夜遣人劝兄收敛。王仲知事败露,只得称病不出。

【地方割据:南蛮复叛,北疆异动】

就在朝廷内部动荡之时,地方局势也趋于紧张。

西南蛮族趁机复叛,攻陷犍为郡;

西域大宛国突然断绝贡使,传闻与匈奴勾结;

朔方镇将李广上书请求增兵,却被吴广驳回,引发不满。

赵信意识到:

若再不整顿朝局,赵朝将陷入分裂。

他决定采取以下措施:

派遣使者安抚西南,允诺自治权,避免战争;

命影卫司查清西域异动,必要时派兵威慑;

召李广入京述职,解除其兵权,改任太尉;

重新启用老将韩信,接掌朔方军事,稳定边疆。

他还特别召见太子赵弘:

“你即将成人。”

“从今往后,你要学会分辨忠奸,驾驭群臣。”

“朕不会永远在你身边。”

“你要记住,一个真正的帝王,不是靠血统统治天下。”

“而是靠智慧、勇气与担当。”

赵弘跪下叩首,郑重承诺:

“儿臣谨记父皇教诲。”

“定不负赵氏江山。”

【尾声:风雨欲来,山雨欲满楼】

夜深,赵信独自站在观政台上,遥望北方。风起云涌,星光黯淡。他喃喃自语:

“我一生征战,打下了这片江山。”

“如今,它却比战场更危险。”

他知道,一场风暴正在酝酿。

是兄弟反目?

是父子相疑?

还是整个帝国的崩塌?

没有人知道。但他明白:

真正的考验,才刚刚开始。

【风起青萍:少年太子,初掌朝纲】

开明八年春,咸阳城内柳絮纷飞,万象更新。赵信因旧伤复发,卧病于御书房,已连续三日未临朝。他召见太子赵弘,语重心长地说:

“朕老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