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昔日战火纷飞,如今大道畅通。”
“大梁,真乃当世强国也。”
一统天下,帝业终成
建义三年春初,洛阳皇宫紫宸殿。天下已定,四海归心。赵信立于御案之前,凝视着案上新刻的《帝训》竹简。
“乱世以武定,治世以文兴。”
“今我大梁既已一统,当以制度固其根本,以文化育其民风。”
于是,一场关乎帝国未来百年的思想与教育变革,在洛阳悄然展开……
【《帝训》颁布:确立治国理念与帝王之道】
赵信亲自编纂《帝训》,共分五卷:
卷一·君道:阐述皇帝职责、修身齐家之道;
卷二·政纲:明确中央集权、六部九卿运作机制;
卷三·法度:重申《大梁律令》精神与执行原则;
卷四·军略:总结统一战争经验,规范军队管理;
卷五·民本:强调轻徭薄赋、发展农桑、教化百姓;
在颁训仪式上,赵信说道:
“此书非为一人所作。”
“而是历代先贤、将士与百姓共同铸就的治国之道。”
“愿后世子孙,皆能以此为鉴,不负江山。”
此书随后被刊印发行至全国州县,成为官员必读经典。一位老臣读后感叹:
“此书虽简,却字字珠玑。”
“若能世代传承,何愁大梁不盛?”
【教育改革启动:设立“皇家大学”,培养栋梁之才】
赵信深知,国家强盛离不开人才支撑。他下令:
在洛阳设立“皇家大学”,下设四大院系:
经学研究院:研究儒家经典与治国理论;
兵学讲习院:教授军事战略与实战指挥;
工技学堂:培养工匠技师,推动技术革新;
外交译官院:训练多语人才,服务对外交流;
他还推行三项新政:
设立“皇学津贴”,资助寒门学子入学;
实行“科举进阶制”,优秀者可直接入仕;
派遣留学生前往波斯、天竺等地学习技艺;
此举极大提升了国家整体文化水平,也为帝国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。一名年轻学子在入学典礼上激动地说道:
“昔日寒门难登庙堂,如今草民亦可为国效力。”
“此生幸遇明主,愿竭尽所能,报效大梁。”
【外交拓展:遣使西域,联合波斯对抗拜占庭】
随着丝绸之路重开,赵信意识到:
“我大梁虽雄踞东方,然西方亦有强国林立。”
“若欲真正立足世界,须与强者交好,共御外敌。”
他派出特使团,由礼部尚书柳敬言率领,前往波斯萨珊王朝。使命如下:
建立正式外交关系;
签订商贸互惠条约;
协调对拜占庭帝国的战略牵制;
数月后,使团成功抵达波斯王城泰西封。波斯国王霍斯劳二世接见赵信使者,并表示:
“大梁乃东方之龙,吾等久闻其名。”
“愿两国携手,共拒拜占庭东扩之势。”
双方签署《洛泰盟约》,约定:
互相承认主权;
开放边境贸易;
共同打击丝绸之路上的劫掠势力;
这一外交成果,标志着大梁正式迈入国际舞台,成为东西方平衡的关键力量。
【长城修筑启动:巩固边防,构建千年防线】
面对北方草原的潜在威胁,赵信决定:
“突厥虽灭,然游牧民族之心未息。”
“若欲长治久安,必须修筑长城,控扼险要。”
他下令:
自阴山起,沿燕山一线修筑长城;
设立三大军事要塞:雁门关、居庸关、玉门关;
派驻“白龙影骑”为机动部队,轮番巡边;
工程由兵部尚书张玄统筹,征发民夫二十万,分段施工。赵信亲赴雁门关工地视察时说道:
“这不仅是一道墙。”
“更是一座守护万民安宁的屏障。”
“它将告诉后人,我们曾为此付出多少心血。”
工程预计十年完工,将成为大梁最坚固的国防屏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