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少,好办事(2 / 2)

石友朋无语,但面上还是带笑:“赵大人此时有心情与我在这里废话,还不如将城内的卫所兵马借与我,马上去金岭山将宋大人和宋公子救出来!”

赵成亮这下可是终于有劲了,立马从椅子上站起来,双眼也恢复往日的神采:“石大人是说……他二人很可能还活着?”

石友朋点头:“我断不会匡大人。”

赵成亮大喜,活着好啊,活着好啊,只要还活着,他这个武昌巡抚就还有机会将功补过!

赵成亮心中马上有了计较,为今之计,还是先将宋大人完整无缺地救出来最要紧。

他马上叫来身边的长随文正,道:“你这就拿着我的巡抚边防印,去卫所找李千户调派一百人的兵马,立即跟随石大人去到金岭山解救巡查使。”

文正双手接过赵成亮的印信,躬身应是。

石友朋听到赵成亮的话,却先止住了文正将要抬腿的动作,道:“一百人太多,五十足够。”

赵成亮不乐意了,若是人少,最后没将人救出来,石友朋向圣上攀咬是他没有借调足够的兵力怎么办?

“石大人这话说的,区区百人我们武昌府还是有的。”

石友朋一本正经摇头,“大人多虑了。”他这才说出缘由,“金岭山山匪猖狂,未免打草惊蛇,五十人足以,只不过这五十人……我要武昌府最好的兵力。”

说话,石友朋含笑看向赵成亮,大有一副‘你借不借’的架势。

赵成亮自然要借,不仅要借,他还要借最好的兵,能展现他整个湖广的最好的兵!

与此同时,赵成亮在心中也舒了口气,不是狂妄自大就好,他就怕京城来的锦衣卫当狗当的时间长了,真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了。

文正看看自家老爷,见到后者对其点头,才对石友朋拱手:“是。”

赵成亮的长随办事很是靠谱,不到半个时辰就集结了五十个精兵强将于巡抚门外,个个身高马大,眼睛也是炯炯有神,丝毫不输京中禁卫军的气势。

石友朋看着面前众位将士,满意地点头,这个武昌巡抚虽然是个头脑简单贪生怕死的,但其属地的兵力,还是不错的。

赵成亮见到这一众精兵良将,也甚感自豪,他任武昌巡抚多年,城中的司法、赋税、兵马一应事务,不说是大周朝数一数二,但也必定是排得上号的。

他站在石友朋不远处,即便是漆黑的夜晚,但巡抚门前常年有灯笼照明,昏黄的火光照到石友朋脸上,赵成亮恰好看到前者满意的神色。

只见巡抚轻捂唇咳两声,将脊背不自觉挺直,就等着京城来的锦衣卫百户亲口夸赞他们武昌府兵强马壮。

但石友朋显然十分吝啬夸赞,他直接忽视赵成亮,走到一众士兵最前方,一眼就看到里头一个身形如塔的年轻士兵,身披玄色锁子甲,猩红的披风随着夜风轻轻摆动,一举一动都透着武将的英武之气。

不似其他士兵严阵以待的神色,这人虽年纪轻轻,却明显要更老练沉稳,石友朋一眼就看出他是这五十人中的头领,于是上前要先与其打个照面。

李然开口,没有多数武将那般粗狂的声音,他的音色与他的人一般给人老练稳重的感觉:“回石大人,此次借调来卫所兵马中,战兵二十五人,弓箭手十五人,斥候五人,还请问大人,这些人可够?”

石友朋点头:“足矣。”

眼见就连卫所借调来的百户李然也将自己忽略掉,就连兵种报备都是直接报备给了石友朋,赵成亮下意识有种自己这个巡抚被孤立的感觉。

眼看石友朋带着五十个士兵坐上快马,赵成亮也没来得及做做模样说句‘凯旋’什么的,他瞬间有种挫败感。

石友朋却顾不得这位武昌巡抚的心情,他只想尽快将宋忠贤二人救出,也好马上完成庆安帝派遣下来的任务归京。

五十个卫所士兵和石友朋连夜狂奔,终于在天将亮时来到金岭山。

未免是宋忠贤的马车半路上出了意外,几十人兵分两路在山道上搜寻宋忠贤的印记。

不出半刻钟,果然让其中一队人寻到了宋忠贤翻倒的马车,车边上是被一刀割喉的车夫,不远处还有死状惨烈的五个锦衣卫。

石友朋看到自己的弟兄果然是被山匪屠杀殆尽,面上染上沉沉的杀气,他悲痛万分,这些弟兄跟随自己多年,没想到今日竟然死在这些刀匪手中。

石友朋在一位弟兄的尸体前蹲下,抬手轻抚上那人未闭的双眼。

“你们放心,我石友朋定为你们报仇雪恨。”喃喃的声音在石友朋喉间响起,他的面上杀气腾腾。

卫所百户李然也闻讯赶来,一眼就看到地上躺着五具四状惨烈的尸身,死法各异,一看就知凶手是未经过系统训练的粗暴山匪,不仅将人给杀了,连身上值钱的物件也不放过,明显有几人的衣衫被翻开搜查过。

李然打破了石友朋的沉思:“看来那位蝗灾巡查使,定是被山匪掳走喽。”

石友朋被对方一句话从悲痛中拉出:“是,看来我们要先会会这山匪了。”

说罢,石友朋就要带人上山。

李然摇头,立时将其拦住,“石大人且慢。”他比李然更加镇定,“你可知上山的路径?可知山匪的人数?可知如今宋大人是生是死?”

见石友朋顿住,李然继续道:“即便宋大人和他那儿子如今还活着,你又如何知道他们如今在山寨的哪处?”

石友朋被问得愣住,站在原地一动不动。

李然叹气:“石大人也在京中任职多年,可向来打交道的,定然是那些市井百姓,再不济就是朝中犯事的官员,可曾熟悉山匪行径?”

石友朋果然摇头。

“对了。”李然继续道,“可我不一样,我是武昌府人士,会武昌话,更有很少人知道,我还是李村长大的。”

石友朋闻言,一脸疑惑,这人为何要说些不相干的?

李然摇头,道出其中关键:“武胜关李村,几十年前因赋税繁重,半村的人都进山做了土匪。”

说罢,李然靠近石友朋的耳朵,轻声道,“我不仅会武昌话,还熟知武胜关一带的地形。”说完,他又讲了笑话,“说不定这金岭山如今当家的土匪,还是我的远方亲戚呢。”

这话说得讨笑,莫说李村当年人口众多,十里八乡的亲戚自然多是不错,但村民们进山为匪已有五六十年之久,就算存着些亲缘关系,如今几代过去,再怎样也说不清道不明了。

如此这般,石友朋恍然大悟:“李百户可为我领路?”

李然摇头失笑,“五十个人太多了,唯恐打草惊蛇,我一人前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