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非百姓生活困苦至极,唯有拼死一搏,才能寻得一线生机。

否则根本难以支撑。

侍卫听到这里,声音低沉地说道:

“陛下,适才也曾提及,江南各地有不少您的旧臣,对您忠心不二,只要您亲自出面,他们必会归顺。”

朱允炆叹息一声:“这个道理朕怎会不知,但北方局势尚未明朗,朱棣虽处境艰难,若他侥幸生还,率军南下,朕又怎能抵挡?”

“朕既已决心起兵,自然不会因惧怕而退缩,但朕在意的是,那些旧臣是否真的愿意追随?恐怕未必尽如人意,我猜大多数人只会观望。”

侍卫额头渗出几滴冷汗,眉头紧锁,半晌后说道:“陛下的顾虑很有道理,要所有人立刻投诚确实不易,但箭已在弦上,岂能轻易回头?自古成大事者,何曾有过坦途?”

“风险必然存在,无法回避。这是唯一一次起兵的机会,一旦错过便再无可能。陛下,请慎重考虑!”

朱允炆微微点头,随即意识到此刻担忧已无济于事。

摆在面前的只有两条路:

要么抓住这次机会,冒险起兵;

要么遵从朱元璋的安排,远赴海外避难,了却余生。

追求安稳无疑是后者,但朱允炆显然不会放弃这来之不易的机会。

因此,只犹豫了片刻,便果断下定决心。

“不错,若想成就大业,哪有**坦坦的道路?”

“朕决定,择日便起兵**!”

只是……朱允炆迟疑地问道,“我们该从哪里起兵呢?”

侍卫毫不犹豫地回答:

\"此事我已经禀报过陛下,起兵于此城最为适宜。一则此处守备薄弱,二则濒临海边,即便战败,陛下也可改装为僧人,乘船离去。\"

\"好,就依你所言行事。\"

朱允炆话音刚落,便带着侍卫离去,随即下达密令,于夜色中召集了五万愿意追随他的旧部。

随后,他们打着建文帝的旗号,对那座滨海之城发起突袭。城防本就不固,自然毫无悬念地迅速攻克。

次日,朱允炆于城外筑起高台,亲自登台检阅军队。面对五万多名将士,他情绪激昂,讲述了自己的经历:皇后遇害后,他以替身**朱棣,使其以为自己已亡,而后隐姓埋名逃亡。途中得知李武新政之事,愤怒至极,决意不能再容忍朱棣祸乱国本。

他激动地向将士们宣告:\"此次起兵,我已做好牺牲准备,只为大明未来!若我的死能让大明摆脱妖道误导,我甘愿赴死。但我知道这未必能实现,所以我必须趁朱棣困于北疆之际,夺回大明江山。仅靠我一人难成大事,恳请诸位助我一臂之力。成败不论,我必与诸位同生共死!\"

尽管朱允炆能力有限,但他多年读书并非无用。一番话语慷慨激昂,待众人平静下来,高台前顿时响起震天般的呼喊:\"同生共死!\"

\"同生共死!\"

整顿三军,静候军令。

---

朱允炆愁眉深锁,在军帐内问道:\"诸位,江南地域广阔,我该从何处入手呢?\"

侍卫低头查看地图,片刻后指向南京方向说:\"陛下,当年朱棣起兵时,也是直奔南京,未作他顾。我们为何不效仿?集中兵力直取南京,岂不更佳?\"

朱允炆摇头:\"南京城防坚固,以我们现有的兵力恐难以攻克。\"

侍卫听后,胸有成竹地说:“陛下,南京城中的**全都是您的旧部,因新政的缘故,他们对李武恨之入骨。”

“若陛下亲至,必定有人如李景隆一般开城迎降。”

“而且,南京城曾为国都,若能攻克,我军威名大振,或可不战而令许多人主动归顺。到时,陛下便能与朱棣平起平坐。”

朱允炆沉思侍卫的话,许久后坚定点头:“好,按你说的办!拿下南京城后,朕必有重赏!”朱允炆占领海滨城后,采纳侍从建议,率大军直逼南京。他公开宣布,大火仅烧死一名普通太监,而非建文帝。

此消息迅速传播,在大明境内蔓延开来,尤其在江南地区引起轰动。这些地方的官员大多未变,仍是建文帝旧臣。得知消息后,他们深感意外,陷入两难。

建文帝未亡且起兵,朝廷形势复杂。朱允炆由朱元璋指定为帝,其起兵无法被视为谋反。然而,朱允炆与朱棣皆称帝,官员们不知该助谁。

若朱棣与李武未北伐,他们或许不会纠结。但如今二人被困北方,局势紧迫。李武新政打压门阀,官员们对李武怨恨已深。

同时,若此时支持朱允炆,未来朱允炆若夺回皇位,他们有望获封侯爵,世袭罔替。但若选择错误,一旦朱允炆失败,他们也将面临满门抄斩的危险。

一时之间,无人能快速决断。江南各地守将大多保持中立,既不抵抗也不协助。

消息随风传播。

很快,消息传遍北平。

锦衣卫迅速将其汇报给朱高炽。

“公子,江南形势危急,请尽快决断!”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半跪于地,满脸焦虑。

朱高炽刚听完纪纲的汇报,心中震惊不已。

“朱允炆还活着?这怎么可能?消息确定吗?”

纪纲坚定点头:“不久前江南传来确切消息,亲眼见到朱允炆,他曾在南京城破时假装僧人逃脱。”

朱高炽在书房踱步,神情愈发焦虑。

片刻后,他停下脚步问道:“会不会是有人编造谣言迷惑我们?”

纪纲叹息道:“虽然有此可能,但关键在于,已有叛军起事,且大多观望,无人阻止。”

“若我们再不行动,叛军逼近南京指日可待。即便南京城防坚固,但若朱允炆现身,难保不会有人背叛,重演李景隆开城一幕。”

“一旦南京失守,江南将脱离掌控,局面将难以收拾!”

“公子应知,新政让许多人对陛下和国师心生怨恨……”

这些话让朱高炽感到窒息,几乎无法呼吸。

但想起徐妙云曾说过的话,他的心情逐渐平复。

李先生与父皇并未轻率行事,他们的决策必有深意。

如果局势失控,他们自会有应对之策。

想到此处,朱高炽松了一口气。

他坐回椅中,冷静思索。

但我不能全然依赖李先生。

若我统帅十五万大军却无力解决当前危机,父皇与李先生定会失望。

“公子?”纪纲见朱高炽沉思,忍不住询问,“您在想什么?”

朱高炽未答,只下令:“速召百官上朝商议。”

纪纲不敢迟疑,立即执行。

不久,朱高炽召集群臣的消息便传开。

文武百官虽对南方事态略有风闻,却都沉默无语,顶着淅沥细雨入朝。朱高炽见众人到齐,即刻切入正题:

“江南局势诸位应已知晓,竟有人胆大包天,假借名号起兵**,气势甚嚣尘上。”

“当年圣上迁都时,在江南留下十万大军,本足以平定叛乱。然而为支持圣上与国师,这些军队已被调往别处。”

“如今留守江南的兵力不过两三万,形势危急!诸位有何良策?尽可直言。”

朱高炽虽知朱棣一行并非失败,而是另有深意,但眼看南京危在旦夕,内心焦虑难耐,故紧急召集群臣商议对策。

文武百官听罢,神色骤变。

先前他们还怀疑建文帝起兵之事为谣言,现下见朱高炽反应如此强烈,分明已有确切情报,此消息怕是真的……朱允炆不仅未亡,更于江南集结大军对抗朱棣。此消息一经核实,朝堂上下顿时议论纷纷。

建文旧臣尤为激动,他们本就反感朱棣篡位,新政以来又屡遭打压,如今得知朱允炆未死且起兵,自然满心振奋。这些老臣迅速暗自筹谋。

而朝廷中的武将们因新政影响较小,对朱棣并无太多怨恨,但私下里却对无能的朱允炆抱有期待。主弱臣强,情势复杂。

忽有一人出列奏道:

“陛下,臣有计策。”

朱高炽秉持集思广益的态度,欣然颔首道:“讲来听听。”

那人听罢拱手行礼,略一思索,低头说道:“臣以为,以江南现有兵力,恐难抵挡叛军。南京若有人误认那伪**为真**而开城纳降,后果不堪设想。”

“故臣建议,即刻令那十余万出关增援之军撤回,扼制叛军。”

此言一出,朱高炽眉间微蹙。

“如今圣上与国师深陷敌围,形势危急。若让这十五万大军折返,圣上该如何应对?”

进言者稍作停顿,回道:“陛下虽受挫,仍有三十万大军,固守亦足御敌一时。外患未除,当先平内乱,故应优先安定江南局势。”

“安定江南?”朱高炽目光如炬,“圣上若有闪失,岂非空谈?”

对方毫不犹豫道:“圣上吉人自有天相……”话未完,对上朱高炽凌厉的眼神,竟卡在喉间,最终低头退回文官列中。

此刻,朱高炽环视群臣,怒意渐盛。

这些臣子口口声声说以国为重,实则心怀鬼胎。圣上处境艰险,他们却推诿责任,甚至暗示听天由命。这分明是暗藏祸心!

“满朝上下,竟无一人可信。”

长久无人响应,朱高炽心中愤懑至极,终起身离座,拂袖而去,宣退朝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