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不对外公开的组织,官员和平民均不知晓其存在,潜伏暗处,专门调查官员的各项不当行为及工作状态。
一旦发现懒政现象,考虑将其冷藏;若涉及重大问题,则揭露整个利益网络,交由该机构一网打尽。
此机构表面依托锦衣卫运作,实则承担特殊职责。
机构成立后亦有诸多隐患。
首先,保密工作需耗费大量资源。
其次,机构将在朝堂中掀起白色恐怖,使官员间合作意愿降低,拉低整体工作效率上限。
李武认为,为了提升下限而牺牲上限,在当前情况下尚属可行。
官员效率的上下限由制度决定,而具体表现则由人性决定。
目前大明官员中最为缺乏的就是人性。
在新教育改革培养的年轻人进入官场之前,李武对现有官员的良心持怀疑态度。
待新一批官员上任后,那时再调整制度也非难事。
至于锦衣卫,自然不会因此失业。
李武计划重组锦衣卫,分为明暗两部,相互配合。
锦衣卫明部负责接收民众举报,了解百姓对**的态度及官员调查等事务;暗部则专注于秘密监察,核查官员与民众报告的真实性,并辅助反腐工作。两者分工明确,相互协作,既能遏制**滋生,又能防范锦衣卫内部**。
表面上,锦衣卫的任务是维护朝廷秩序,但实际上,明部处理的是较为轻松或无足轻重的任务,而暗部承担着隐秘且高风险的工作。两者的共同目标是隐藏**,避免秘密监察信息泄露至百官耳中。这一机构仅李武与朱棣知晓,唯他们二人负责。
在另一章节中,李武决心推动**事业。当时的大明治安远逊于后世,**横行引发了一系列严重问题。不仅通信交通受阻,驿站和驰道需派专人护送才能正常运作,且集体化生产的结构一旦遭受非法团体袭击,损失将难以估量。同时,这种高度集中的生产模式虽提高了效率,却使产业变得极其脆弱。
李武推进**的另一重要目的是练兵。由于陆上无战事,他必须借助此法保持军队战斗力。他曾观察到,即便八旗兵初具实力,因长期和平,士气逐渐衰退,甚至出现荒废军事技能的现象。因此,唯有通过实战锻炼才能维持军队纪律与能力。
于是,李武下达清剿令,各地军队闻风而动,对匪患展开围剿。尤其是治安混乱的边境地带,成为重点打击区域。驻扎于此的部队不仅要完成清剿任务,还需与其他邻近地区的军队联合行动。那些昔日作恶多端的**头目,如今成了靶标,供全**队围攻猎杀。
李武对民间的管控力度持续增强,各类武器被全面收缴并严格管制,从根本上消除了平民转为盗匪的可能性。他深知,武器并非问题根源,解决失业、强化思想教育才是防范民众堕落的关键。这两项措施已卓有成效地实施,生产活动集体化,根据个人专长合理分工,有效避免了人才埋没及失业现象。同时,普及义务教育进一步提升了民众的思想觉悟,减少了不良行为的发生。
针对现有混混痞子问题,李武将整治任务交由地方治安部门处理。捕快们与军队齐心协力,街面上的不良分子几乎被一网打尽。在军队、捕快与官员三方协作下,武器、匪徒及街头滋事者均被肃清,社会秩序显着改善。
至于火器改革,李武在与满者伯夷帝国交战时缴获了大批燧发枪。此时的大明仍在使用火铳,且尚未实现全国普及。火铳类似于缩小版的火炮,操作复杂,士兵需携带多米长的火绳,还需手动引燃、装填,整个过程耗时且依赖经验。相较之下,燧发枪借助燧石装置,无需火绳即可迅速击发,射击更加精准便捷。李武计划在此期间快速替换装备,用燧发枪取代火铳与传统弓箭。早期火铳虽威力不及弓箭,但因其低成本优势,培养一名火铳手仅需数天培训即可上岗,相比之下,弓箭手与弩手的培养周期更长且难度更高。因此,更换为燧发枪不仅能提升作战效率,还能大幅降低训练成本。
**的成本远低于箭矢,精度无需过多考虑,密集火力足以应对一切。
若能在**的枪口装配瞄准器,普通士兵也能兼任长枪兵职责。
长枪兵的优势在于低成本与高性价比,加之攻击范围广,可快速组建规模庞大的复合型部队。
这正是**得以迅速推广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历史上,**普及后,便开启了燧发枪与**对抗板甲的较量。
一把**需穿透板甲方能获准装备军队,而一副板甲亦需抵御**射击才算达标。
最终,**与早期**胜出,令板甲退出历史舞台。
不知在无板甲的大明,**的全面普及会带来怎样的变局。
士兵训练更为简易,新兵几日即可参战。
近战比例大幅降低,节省大量武器制造与维护费用。
尽管兵力扩充,军费却有所下降,整体战力反而更强。
余下资金用于抚恤阵亡将士及投资民用项目。
大航海时代将至,李武亟需加速积累资源。
“大人,前方即为印度。”
手下报告后,郑和回忆起史载:玄奘提及的天竺便是此地。
作为中原人的郑和,对这片神秘土地充满好奇。
此次奉命环球航行,李武曾详细说明世界地理布局。
据称,印度与满者伯夷帝国类似,是个大国。
郑和意在获取补给。
“全军准备靠岸,开展贸易,购置所需物资。”
尽管有李武提供的罐头等物资,但舰队庞大,每日消耗巨大,随船携带的补给不足以支撑全程。
每次停靠,郑和都会补充补给。
船队迅速抵达岸边,郑和于港口设立交易站,以物易物。
那么,郑和能拿出什么进行交换呢?
瓷器、丝绸、茶叶。
在大明,这些东西可能只需努力便能购得,但在其他地方却极为珍贵。
郑和庞大的船队公开进行贸易,很快引起当地贵族关注。
郑和与李武未曾知晓,印度在此前从未实现真正统一,而他们当前所在的,是印度东南沿海的一个土邦。
土邦领主卡隆迅速注意到这支大规模售卖高端奢侈品的舰队。平日仅见渔船穿梭,即便偶有外地商船,也从未目睹如此庞大阵容。
这支舰队令卡隆震撼不已。若与之交战,恐怕需调动全土邦之力。
转念间,卡隆认为若能将舰队部分力量纳入麾下,或可称霸海域。
思及此,卡隆立即派人邀请舰队首领郑和。
郑和一脸迷茫地被带到卡隆面前:“阁下,有何吩咐?”
卡隆听不懂郑和言语,但通过其表情猜测意图。
“莫怕,”卡隆挥动手示意放松,“我想向你们购置物品。”
从动作中,郑和理解其诉求。卡隆地位显赫,如能交易,或许能开拓市场,提升商品影响。
郑和展现合作意愿,列举可交易物:“您所需何物?皆备。”
琳琅满目的明朝商品让卡隆垂涎。
镇定后,卡隆专注事务:“这些非我所需,我要购一艘船。”
卡隆竭力表明想法,郑和明白其意。
买船?
绝不可能。
郑和不愿出售船只。深知这些船只承载诸多秘密,涉及军机要务。
即便普通船只,亦具高技术含量,交付必致对方科技飞跃。
若科技朝不利于大明方向发展,后果难以预料。
郑和不愿如此,亦知李武不允。
故而坚决回绝:“抱歉,阁下,此船不予出售。”
得知拒绝,卡隆神情明显变化。
一个卑劣的外来者竟敢违抗我的指令?
在卡隆这位土邦领主眼中,这是绝对无法容忍的行为。
卡隆注视着郑和,眼中闪过一抹杀机。
不行,若激怒这支舰队,其力量绝非我能应付。
卡隆暗忖,此事不宜公开化解决。
于是他露出笑容,将郑和遣返。
回到交易地的郑和并未多想,一心盘算如何继续与卡隆合作,却不知危险已悄然降临。
正忙碌于交易点时,一名身着布衣的明军士兵急匆匆赶来:\"不好了,大人!有人偷袭我方船只,意图劫持工匠!\"
\"什么?\"
郑和一时没明白状况:\"怎么回事?\"
\"有本地士兵登上了停泊的舰船,与我方守卫交战,大人请速往查看!\"
郑和随士兵赶至港口,只见船上传来一片混乱。
近百名明军水师手持火铳、燧发枪,将数十名身穿金属铠甲的本地士兵围困,双方僵持不下。
这究竟是怎么回事?郑和心下疑惑,但明白此番交易已告吹。
\"发生了何事?\"
郑和向手下士兵询问。
士兵答道:\"守船期间,港口突现敌众,包围此处,欲掳我船中之人,于是双方交锋。\"
郑和环视这些本地士兵,他们身披华丽铠甲,手握奇异刀具,绝非普通武装所能组建。
这般铠甲价值高昂,个人难以负担,除非是领主势力。
这地方的领主……
郑和瞬间醒悟,正是卡隆!
难道这一切都出自卡隆之手?
由此推断,郑和明了:卡隆觊觎自己的船只与技术,在谈判失败后,便策划袭击,妄图以武力夺船抢人!
妄想!
郑和冷笑一声:\"胆敢挑衅大明,让你们见识一下国威!\"
话音未落,他一挥手,士兵迅速调整阵型,密集的弹丸如暴雨般倾泻向敌人。
\"砰——\"
\"住手!\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