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红军杨光模的传奇人生(2 / 2)

一天,师长王光泽组织一百人下山到昔土坝筹集给养。当时红军战士报名者有九十三人,尚缺七人。杨光模看到这一情况,毫不犹豫地主动请缨,挑选了六名游击队员,带队出发。

队伍在夜色的掩护下,于半夜抵达昔土坝。他们小心翼翼地打开一家土豪的粮仓,开始装粮。然而,就在这时,被敌人发觉了。杨光模沉着冷静,他协助战士们装好粮食,自己最后才装了一袋约七八升的粮食。

在返回的途中,经过一条小河沟时,敌人追了上来。黑暗中,一把马刀突然砍向杨光模的手臂,顿时鲜血直流。他的手一松,粮食掉落。但他没有丝毫退缩,不顾伤口的剧痛,拼命将粮食扛上肩,继续追赶队伍。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:无论如何,都要把粮食带回去,保障部队的生存。

到达部队驻地后,王师长亲自检查他的伤口,发现手臂上的伤口大口子连骨头都露了出来,赶忙让军医上药包扎。看着杨光模坚毅的神情,王师长心中充满了敬佩。

后来,敌人进犯,独立师在苏家坡、交流塘、烂泥坳等地连续击溃敌人进攻。敌军不甘失败,调集两千多人向护国寺合围。而此时,独立师兵力仅五百多人,敌众我寡,形势十分严峻。

独立师退至钟灵寺设伏,经过一天激战,消灭敌军百余人,我军亦伤亡二十多人。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,杨光模与团政委胡宏升并肩作战。然而,不幸的是,政委中弹,脚部受伤。

杨光模毫不犹豫地背起政委,在山路上艰难地奔跑。他的脚步沉重而坚定,心中只有一个念头:一定要把政委背到安全的地方。他背着政委跑了十多里山路,因政委伤势过重、流血过多,最终还是牺牲了。杨光模悲痛欲绝,但他强忍着泪水,带着三位同志将政委掩埋后才离开。

独立师撤离梵净山,向湖南转移寻找主力红军。途经江口、松桃、秀山境时,在松桃迓驾附近的石号坡,遭遇当地反动民团袭击。混乱中,杨光模与部队失散。但他凭借着机智和勇敢,躲过了敌人的搜捕和盘查,于1934年底回到沿河。

此时的黔东苏区,正遭受敌人残酷的蹂躏。天宫井的反动头目扬言要杀害杨光模。他有家不能归,只好在山洞中躲藏。那漫长的岁月里,山洞成为了他的栖身之所。乡亲们劝他暂且外出躲避,无奈之下,他只好离开妻室儿女,逃到德江县泉口司的芦统溪。在那里,他帮人做工、说春、做背脚,艰难地求生,这一躲,就是整整十三年。

迎接曙光:在新时代续写辉煌

1948年,革命的烽火燃遍全国,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摇摇欲坠。杨光模得知这一消息后,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期待。他知道,黎明的曙光即将到来。

终于,在这一年,他回到了家乡,在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上,迎接新的曙光。解放后,杨光模焕发出蓬勃的革命青春。他担任村农会主席,带领乡亲们开展清匪反霸、土地改革等工作。

在清匪反霸的斗争中,无论白天黑夜,无论天晴下雨、刮风下雪,他都带着民兵四处追捕匪首杨通贤、余国州。他们翻山越岭,不畏艰险,将敌人逼得无处藏身。在他的努力下,最终这些匪首被解放军捉拿归案,为当地的百姓消除了心头大患。

在土地改革中,他耐心地向乡亲们解释政策,帮助他们分到属于自己的土地。看着乡亲们脸上洋溢的笑容,他感到无比的欣慰。

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,杨光模先后担任初级社、高级社主任,大队党支部书记。他一心扑在生产上,与社员们齐心协力,大搞农田基本建设。他带领大家开垦荒地,兴修水利,改良土壤。在他的带领下,农田的产量不断提高,社员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。

他还精心保护和发展沿河“四宝”之一的桐棬经济林木。他深知这些林木对于当地经济和生态的重要性,因此,他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措施,组织社员们进行种植和养护。在他的努力下,桐棬经济林木得到了很好的发展,成为了当地的一大特色产业。

由于他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,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,出席地、县先进生产者积极分子代表大会,获得表彰。这些荣誉,是对他辛勤付出的肯定,也是他继续前进的动力。

三十多年来,杨光模不断以红军在黔东的英勇斗争事迹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,对青年和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。他坐在教室的讲台上,或是站在操场的主席台上,用那朴实而生动的语言,讲述着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红军与苏区人民同生死、共命运,建立苏维埃政权直至革命胜利的光辉历程。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深情和坚定,激励着青年和学生们热爱党、热爱并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祖国。

同时,他始终身体力行,为群众做好事。他看到村里的桥坏了,便组织大家一起搭桥修路;看到有患病的妇女无钱医治,他便四处奔走,为她们筹集医药费;看到小学生过河困难,他便亲自背他们过河。大家亲切地称他为“老代表”“新雷锋”。

他还经常为群众调解民事纠纷,无论是邻里之间的争吵,还是家庭内部的矛盾,他都耐心倾听,公正调解。在他的努力下,村里的矛盾纠纷越来越少,邻里关系越来越和谐,为民族团结不懈努力、默默奉献。

然而,岁月不饶人,长期的劳累让杨光模的身体逐渐不堪重负。1985年1月,他因劳累成疾,医治无效,与世长辞。当这个消息传来,乡亲们无不悲痛万分。他们怀着沉痛的心情,与这位战斗一生的老共产党员、乡苏维埃主席、红军老战士依依作别。

杨光模虽然离开了我们,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。他的一生,是为了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,是为了人民幸福无私奉献的一生。他用自己的行动,诠释了什么是坚定的信仰,什么是伟大的担当。他的故事,将永远被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,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