铜仁城关马元熊(2 / 2)

在这期间,马元熊为配合全国革命斗争形势,决心开展武装斗争。于是,他派教师张克光打入芷江的“互助社”,争取发展进步力量,与参议长邓海藩、杨永清、李庭章相抗衡,同时,对地方武装进行策反工作。根据马元熊的意见,张克光先后在罗卜田、木江冲一带发展“社员”五十六人,并搜集了不少敌伪情报。

“画刊事件”在芷江产生了很大的政治影响,同时也引起了特务对马元熊的注意。进步教师周子厚、廖少华等对元熊的人身安全十分耽心,建议他离芷返铜暂时“避避风”。为了保存革命力量,实行分散、隐蔽的原则,马元熊接受了他们的建议,于一九四八年秋与段友萍经晃县回到铜仁。不久,他二人欣然接受私立“豫章中学”的聘请,马元熊任该校训导主任,段友萍任教师。

一九四九年初,马元熊接受私立“益州中学”聘请,出任教导主任,段为教师。当时,益州中学缺乏国文教材,他与段从培养进步青年出发,冒着危险,选编了鲁迅、郭沫若、叶圣陶等人的进步文章二十多篇,自出排板、印刷经费,汇编成册,取名为《药》。他在编后记中写道:“苦闷的根源来得很久很远,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种下了历史的因子……。当我走向湘黔的山程时,觉着这亘古蛮荒的绝塞里,权宜充着青年读物是含了毒素的‘剑侠’、‘释叉’、‘模范作文’和无名的冯、张、徐作品……。它们正啮着青年的灵魂,阉割了真理!历史的发展是没有走回头路的,眼前的五指更遮不住客观事实的存在……。生长在这亘古蛮荒的绝塞里的青年朋友们,由你们的智慧中所发出的苦闷正深深地啃啮着你们的灵魂,所以,这部‘药’,恐怕也只能作初服的药剂而已。”编后记虽只寥寥数语,但字里行间却充满着革命热情,对青年寄予莫大的希望。

马元熊回到铜仁后,为了迎接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,在与上级党组织未取得联系的情况下,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强毅力开始进行武装斗争的思想和组织准备。在此期间,马元熊先后培养了陈建华、段友萍、陈超然、张盛文、谢士彦、谢尚均等人作为组建革命武装的骨干力量,并经常与他们秘密研究工作。同时,他写信给芷江的老战友,鼓励他们坚持斗争为革命培养人才。一九四九年一月下旬,马元熊在给周子厚的信中写到:“准备输送十个进步青年,不告诉去处,只说去最艰苦的地方,准备吃大苦,一定要有思想准备。人选确定后,在芷江城候信,电到出发。旅费由你供给。”周子厚根据马元熊的要求,先后汇给他“法币”三百八十万元。同时,对简师二班学生黄雨祥、蒋国旺、周明玉、杨鸣珍、胡先煦、蒋光泰、卜志科等都一个一个地做了动员工作。农历元宵,马给周子厚拍去电报:“款收,人缓行。”

一九四九年二月的一天晚上,马元熊同志以请客为名,在陈建华家楼上召开秘密会议(参加会议的有陈建华、张盛文等),分析了铜仁保安团的调防情况,研究了组织武装力量,开展武装斗争问题。会后,亲自到各地组织革命武装。

三月二十四日,马元熊完成任务后从大兴返回铜仁,途经川硐时,由于叛徒的出卖在李钰如家被保三团逮捕。

马元熊被捕后,关押在川硐乡公所的碉堡里。敌人采用猴子搬桩、悬吊“半边猪”、燃香烧背等酷刑,百般折磨他。马元熊同志始终威武不屈,未供一字。

敌人无计可施,决计对马元熊同志下毒手。当日下午,他被押往铜仁,在九股坡惨遭杀害,壮烈牺牲。时年三十一岁。马元熊遇难后,段友萍、谢士彦、陈建华、陈超然、陈万隆、张盛文等亦先后被捕,押到贵阳,关进监狱。贵阳解放时,段友萍被垂死挣扎的敌人活埋于贵阳郊区,谢士彦也惨遭杀害。

解放后,党和政府根据马元熊生前的表现和事迹,于一九五三年三月二十四日正式追认为革命烈士。复仁坳烈士故居挂牌为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,以资纪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