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、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成立的意义
-政权性质与地位: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(亦称联县政府、“省政府” ),办公地设沿河县白石溪土地湾,是代表黔东特区各族人民利益的最高行政机关,工农民主联合性质革命政权。其成立标志黔东各族人民首获自己的政权,工农大众获管理国家事务权利,成为社会主人;也标志纵横200余里的黔东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。
- 政权组成特点:由军队和地方优秀人物组成、有威信的领导机构,体现于代表成分与领导成员组成。
- 主席孙秀亮:沿河县谯家区铅厂乡大竹园人,幼时家贫、13岁成孤儿,以帮人拖硫磺矿为生,受红三军宣传队员启发参加革命,懂共产党、红军为穷人谋解放,随红军动员群众,展现无产者革命坚定性与领导才能。
- 副主席陈正国:印江县韩家乡四坳村人,帮工为生、正直有威信,曾参加“神兵”任副佛主,跟红军闹革命后立场坚定、斗争英勇、为群众办事,后与秦育青坚守根据地中心区,保卫红色政权。
- 后续工作与发展:
黔东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,加快政权建设与革命武装建设,党和红军领导人分工:夏曦留守苏区;贺龙率红军主力到沿河多地活动,派覃实安部入酉阳县南腰界;红九师部分入松桃、秀山等地开拓黔川边斗争。至7月底,红三军基本控制黔东大部分地区,苏区发展、地方武装加强1。
- 革命影响与呼应:
黔东革命根据地建立是红三军与黔东人民需要,从红军转战无立足点到游击根据地发展,说明胜败关键在政策与依靠、发动群众决心。
黔东苏区内革命斗争影响扩大到毗邻县,如思南县多地贴“欢迎红军”等标语、文告,群众受影响与豪绅斗争;1934年10月初,红六军团入思南县境宿营、打土豪等,留伤病员养伤并继续革命工作,这些斗争虽受敌军封锁制约,但与苏区内红军活动呼应配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