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羽陷入了沉思。他不能放弃玻璃瓶,因为它们的优势依然存在。他需要一种方法,既能利用玻璃瓶的透明性,又能避免阳光直射带来的升温发酵。他想到了苔藓。
在“苔甲护坡”的经验中,他知道苔藓具有良好的吸湿性和遮蔽性。他决定尝试瓶身裹苔藓遮阳的方法。他收集了一些新鲜的苔藓,将其清洗干净后,小心翼翼地将它们缠绕在玻璃瓶的外部,用细藤蔓固定。这样,玻璃瓶内部就能避免阳光的直接照射,从而抑制内部温度的升高和过度发酵。
这种改进后的方法果然奏效了。被苔藓包裹的玻璃瓶,即使放置在阳光下,内部温度也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。腌菜的发酵速度也变得更加缓慢和可控。林羽发现,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防止玻璃瓶爆炸。
然而,林羽也清楚,这种方法并非一劳永逸。苔藓会逐渐枯萎,需要定期更换。而且,由于苔藓的包裹,他无法像之前那样直接观察瓶内腌菜的状况。最重要的是,这种方法只能用于短期存储,通常1周内。如果存放时间过长,腌菜依然会有变质的风险,只是速度会慢一些。
他将这次“玻瓶暗线”的改进方案,包括“瓶身裹苔藓遮阳,仅用于短期存储(1周内)”的成果,都详细地记录在了“败者之碑”上。这面墙,已经成为他在这片废土上,每一次直面工具缺陷,并最终找到创新解决方案的真实写照。
这次对玻璃瓶储存的尝试和改进,标志着林羽在“日常耕耘”阶段,对储存容器的精细化和差异化管理达到了新的高度。他学会了根据容器的特性和储存物的需求,采取不同的储存策略,而不是盲目追求单一的“万能”解决方案。这种对资源利用的精细化思考,进一步凸显了第二卷核心逻辑中“平静表象下暗藏生态失衡”的深层含义。
然而,林羽并未因此而自满。他知道,短期存储并不能完全解决食物储备的问题,他依然需要长期储存的大型容器。他开始思考,是否能找到一种既透明又耐高温的材料来制作储存容器?或者,在山洞内部开辟一个完全隔绝阳光的深层地窖,专门用于长期储存敏感食物。
此外,林羽也开始关注除了玻璃瓶之外的其他废墟物资的再利用。他知道,末世的资源是有限的,他需要学会如何将看似无用的废弃物,转化为有用的生存工具。他甚至想到了,如果能够利用这些玻璃碎片来制作一些简易的工具或武器,那将是更高级别的资源利用能力。他对“玻瓶暗线”的深入探索,也预示着他将在“日常耕耘”的道路上,不断精进和突破,以应对末世中无尽的挑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