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2章 名臣鄂尔泰(2 / 2)

……

真正让鄂尔泰名垂青史的,当属他在西南地区大刀阔斧推行的“改土归流”政策。

当时,云南、贵州、广西等地聚居着众多少数民族,这些地区长期实行土司制度。

土司们俨然土皇帝,手握军政大权,肆意对领地内的百姓进行剥削与压迫。

土地、山林、水源皆被其牢牢掌控,百姓毫无自由可言。

更为严重的是,土司之间时常为争夺地盘相互攻伐,致使当地战乱频繁,严重阻碍了国家的统一和地区的发展。

这种混乱不堪的局面,让心怀天下的鄂尔泰痛心疾首。

他深知,若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,必须彻底改变这一状况。

雍正三年(1725 年),鄂尔泰被任命为广西巡抚。

然而,在赴任途中,他又改任云南巡抚并兼管云贵总督事,原来云南更需要鄂尔泰这样强硬的人去处置。

抵达云南后,恰逢四川东川、乌蒙、镇雄等地的土司相互攻杀,局势一片混乱。

而东川府虽名义上已实行改土归流,实则徒有虚名。

鄂尔泰凭借敏锐的政治洞察力,当即意识到这是推行改土归流的绝佳时机。

他当机立断,果断奏请将东川划归云南,并迅速派兵进驻东川,改设流官进行管辖。

此后,他又将目光投向镇沅、沾益等地的土司,采取果断行动,擒拿“罪名土司”,

并在这些地方分设州县,就此,改土归流的大幕正式拉开。

在推行改土归流的过程中,鄂尔泰并非一帆风顺。

土司们深知改土归流将彻底剥夺他们的特权,纷纷奋起反抗。

面对重重阻力,鄂尔泰心中信念坚定:不达目的决不罢休。

他精心制定了“计擒为上策,兵剿为下策;令自投献为上策,勒令投献为下策”的方针,剿抚并用。

对于那些顽固抵抗的土司,他毫不手软,果断派兵征讨。

而对于愿意主动投献的土司,则给予安抚,甚至让表现优异的土司担任流官,以此最大限度地减少改土归流的阻力。

在征讨乌蒙、镇雄土司时,鄂尔泰任命游击哈元生率兵出征,并致函川军协同围剿。

面对土司联军的顽强抵抗,鄂尔泰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:必须取得胜利,彻底打破土司的割据势力。

经过一番激烈的浴血奋战,终于成功击败土司联军。

随后,在乌蒙设乌蒙府(后改称昭通府),在镇雄设镇雄州。鄂尔泰重拳出击,让其他土司见识到了朝廷推行改土归流的坚定决心。

除了军事手段,鄂尔泰还极为注重改土归流后的治理工作。

他深知,仅仅更换官员远远不够,还需从根本上改变当地的社会结构和风俗习惯。

于是,他精心挑选有能力、肯吃苦、清正廉洁的流官到各地任职,确保新政能够切实有效地推行。

推行改革势必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力,这些土司在当地拥有很大的实力,他们不会束手就擒,于是联合起来不断向朝廷弹劾,、污蔑鄂尔泰,

在这种残酷的现实面前,鄂尔泰利用他的智慧一一化解这些土司的疯狂进攻。

比如他利用雍正喜欢各种天象异常,地生瑞草等迷信说法。不断进呈这种祥瑞折子。

“陛下,云南某某地方井水突然变得甘甜,某某地方长出了八头的麦穗,某某地方祥云缭绕等等”

也就是鄂尔泰不断用祥瑞出现,暗示改革是正确的,符合天意。

鄂尔泰之所以能在边陲地方推进新政,大部分原因来源于雍正的信任和支持,

没有雍正在后面大力推进,鄂尔泰再有能力,他也突破不了地方势力的封锁。

随着改土归流的不断推进,朝廷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。

鄂尔泰的名字,也与改土归流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