会后,他乔装打扮,带着随从去考察地形,当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后,傅恒心中有数了。
胸中有沟壑,头脑里有计谋,傅恒信心满满宣布:“弟兄们,扬我国威的时候到了,咱们绝不能给大清朝丢脸,此战没有失败的机会!”
“将军只管放心,此战不胜不归!”众将领齐声呐喊,士气高涨。傅恒满意点了点头。
随后,清军发起了猛烈攻势,傅恒的战术,推翻了之前战术,另辟新的进攻路线,打了缅甸国王孟驳一个措手不及。
清军一路势如破竹,先后攻占老官屯、新街等地。
在清军的强大攻势下,缅军逐渐难以支撑,不断后退。
傅恒步步紧逼,孟驳再退就退回首都京城了。
“嘿!这个傅恒真不好惹,不愧为大清名将,本王进攻暹罗不顺利,难道老天爷不再眷顾我?”孟驳心中暗想,士气大衰,决定放弃对抗,开始寻求和谈。
傅恒把缅甸国王和谈的消息传达给了乾隆。乾隆回复了四个字——见好就收!
乾隆查阅了缅甸各种资料,他知道接下来是酷暑难耐的东南亚夏天环境,特点是多雨泥泞瘟疫横行。乾隆把这些不利情况传旨告诉了傅恒。
傅恒心领神会,顺水推舟接受和谈。然而,在和谈过程中,双方因诸多利益问题产生严重分歧,谈判一度陷入僵局。
过去乾隆分析的那样,东南亚边境天气炎热多雨,清军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困境,
由于水土不服,加之当地瘴气横行,士兵大量染病死亡,非战斗减员情况极为严重。
不幸的是,傅恒本人也染上了瘟疫,重病卧床不起。
傅恒心急如焚,并非担忧自己的病情,而是深知再这样拖延下去,清军将愈发疲惫不堪。
在这种艰难的形势下,乾隆帝接受了缅甸国王的各种要求。
乾隆三十四年(1769 年)十一月十六日,清缅双方在老官屯达成和议,缅甸向清朝称臣纳贡,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终于宣告结束。
清缅战争,无疑是乾隆自诩“十全武功”的一大败笔,堂堂大清帝国,竟与小小缅甸的交锋中打得如此艰难,实在是颜面无光。
清朝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人力、物力和财力代价,最终却仅取得了一个表面上的“平手”结局。
战争期间,乾隆帝为了筹措军费,甚至狠心拿出了原本打算用于第五次南巡的银子,
调动全国军队,耗费的军费数额巨大,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。
同时,这场战争也无情地暴露了清军的真实军事能力。比如,清军的武器装备依旧停留在冷兵器时代,火器发展严重滞后。
这一切,都要归咎于乾隆帝。
他为了维持八旗军的所谓“彪悍”,竟禁止使用先进的火药枪,固执地认为使用火药枪会丧失骑兵的优势,还宣称骑马与砍杀是清军的优良传统,绝不能丢。
相比之下,缅军的武器装备更为先进,且善于利用有利地形构建工事,使得清军骑兵的优势无从发挥。
此外,东南亚气候炎热,疟疾肆虐,而药品又极度匮乏,导致清军非战斗减员情况极为严重。
因瘟疫,在第四次征缅中,出征的三万大军,扣除驻守后方人员,在老官屯前线能作战的仅存一万三千余人。
清军战斗在一线的主要将领,因瘟疫死了六七位,副将军阿里衮也染上瘴病,最终病重身亡。
傅恒在染病后,签订停火协议后,清军撤回了云南。傅恒回到北京,不到一月就病逝了。
据统计,清缅之战因疫病非战斗减员超过60%。
诸如此类因素叠加,使得清军在缅甸边境毫无优势可言。
缅甸方面同样损失惨重,有失必有得,缅甸打出了士气,令周边国家畏之如虎。
清缅一战,成了乾隆心中永远的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