接下来这道题,也是没什么悬念。
“君子和而不同,小人同而不和。”这一典故出自《论语·子路》篇。
这句话是孔子对君子与小人在处世态度上的深刻对比。
君子能够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与他人和谐相处,尊重差异,追求共识;
而小人则只顾私利,表面上附和他人,实则心怀异志,难以真正和谐。
张时安动作不停。
“君子小人,其心术之异,判若天渊。君子之心,公而无私,故能和而不同;
小人之心,私而无公,故虽同而不和。和者,以义相合也;
同者,以利相从也。君子以义为质,故能包容众善,虽意见各异,而归于大同;
小人以利为趋,故虽貌合而心离,终至乖戾。
昔者管仲与鲍叔,和而不同者也。管仲之才,鲍叔荐之,虽其行事或有异同,然皆以国事为重,故能成齐桓之霸业。
若夫李斯与赵高,同而不和者也。李斯阿附赵高,虽一时同谋,然各怀私意,终至相倾,秦遂以亡。
是故君子之和,和于道义;小人之同,同于私利。学者当明辨于此,以君子为法,以小人为戒,庶几可以立身行道矣。”
周围除了风声和脚步走动的声音之外,基本上都是笔尖触及纸张的沙沙声。
基本上前来求学的学子,多少是有点本领在身上的。
而且根据往年的情况来看,一般考上童生的学子被录取的几率更大一些。
所以能来此地求学的学子基本上都是有些真材实料在身上的。
一般炮灰,也是附近城镇的学子,碰碰运气。
像这种千里迢迢前来,没有一定的真材实料,一般是不会如此大费周章。
当然,家境条件差的,也根本就走不到这里来。
本来以为,这考题一般就是千篇一律了 ,却没想到接下来,竟然有好几个地方都埋了暗坑。
要不是他行事小心,差点就着了对方的道。
果然不愧是致远书院,正当人做得顺畅的时候,突然就给你一个惊喜。
而且,要不是,他一般有审题审两遍的习惯,还真的难以发现这些小坑。
这坑,也就是说,哪一段你熟悉的经义,每一个字都相差不大。
可就是前后顺序颠倒,当你下意识就认为,那句话就该这么读。
殊不知几个字的颠倒排论,解释出来的意思大相径庭。
可以说,你的眼睛和大脑,并没有保持同样的频率。
也不知道这种小心思,能不能多淘汰点人?
这样的话,他们几个的机会也就能够大一点。
毕竟论细心,他和两位师弟,这方面都是佼佼者。
十分小心谨慎的把这一段的考题结束,接下来,本来以为是墨义。
倒没想到竟然直接就上来一道律法题。
果然律法题都是刚需,这么快就出现了。
看来致远书院,对于律法这一块,非常有自己的原则。
张时安反复审题,足足看了三遍之后,再加上这段时间恶补的律法知识。
思索了片刻之后才终于动笔,这道律法题,出的并不是非常的刁钻。
但涉及的内容却非常的严谨,可以说,每一步,有丝毫的错漏,不但拿不到分,还可能,全军覆没。
“某甲因家贫,无力偿还债务,债主乙遂将其幼子丙强行带走,以充抵债务。
甲诉至官府,称乙强夺其子,乙则辩称此乃以子抵债,合乎情理。
请依《律例》断此案,并详述其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