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高度五十丈!”观测手大声报数。林远握住舵轮,通过齿轮联动系统调整平衡翼,巨型热气球竟比预想中更加灵活。突然,海风骤起,气囊剧烈晃动,他立即下令启动备用装置——隐藏在吊舱两侧的小型螺旋桨开始转动,通过人力驱动的齿轮组提供额外推力,热气球重新恢复平稳。此时,温度监测员紧盯仪表:“隔热层温度正常,防火涂层无异常,自动喷淋装置待命!”
实战部署随即展开。当侦察热气球传回敌军舰队距离泉州港还有半日航程的消息时,三艘巨型热气球悄然升空。它们组成三角阵型,在千米高空形成立体威慑。林远坐镇中央的“天舟二号”,通过竹筒通讯器下达指令:“左翼热气球释放烟雾弹,干扰敌舰视线!”
浓密的黑烟从吊舱倾泻而下,遮蔽了海面三分之一的视野。倭寇舰队顿时阵脚大乱,火炮漫无目的地朝天空射击。林远见机不可失,大喊:“中层吊舱准备!”随着齿轮咬合的声响,中层舱门缓缓打开,百名士兵拽着特制绳索飞身而下,如天降神兵般落在敌舰甲板上。
与此同时,底层吊舱的佛郎机炮开始齐射。改良后的火炮通过齿轮传动实现快速装填,炮弹如雨点般砸向敌舰。更令敌军胆寒的是,热气球携带的“天坠雷”——包裹着火药的陶罐从高空坠落,在海面炸开数丈高的水柱,将试图逃窜的敌船掀翻。
战斗正酣时,一艘倭寇旗舰突然调转炮口,集中火力轰击“天舟三号”。一枚炮弹擦着气囊飞过,瞬间引燃了边缘帆布。千钧一发之际,自动喷淋装置立即启动,水幕迅速覆盖着火处,防火涂层发挥作用,成功阻挡了火势蔓延。“天舟三号”的操纵手启动秘密装置——隐藏在气囊顶部的喷淋系统喷出冷水,迅速降低气囊温度,使其快速下降至敌舰火炮射程盲区,随后又借助上升气流,出其不意地从后方发动攻击。
当夕阳染红海面时,联合舰队已溃不成军。泉州港的百姓仰头望着缓缓降落的巨型热气球,惊呼声此起彼伏。林远擦去额头的汗水,却见苏婉娘神色匆匆赶来,手中攥着刚截获的密信:“掌柜,朝中弹劾奏折已到御前,礼部污蔑我们‘私造妖物,意图谋反’……”
海风掠过巨型气囊的布料,发出低沉的嗡鸣。远处工坊内,工匠们又开始忙碌地搭建新的框架。林远握紧腰间令牌,望着天边翻滚的乌云。他知道,这场用智慧与胆识赢得的胜利,不过是惊涛骇浪中的短暂平静,真正的风暴,正在朝廷与海洋的双重暗处,蓄势待发。